“解决塑料污染到了最紧迫的时候”:雀巢用创新直击塑料议题

2021年8月,Impact Hub Shanghai 在可持续创新创业平台 Makeable 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深入研究了102条塑料包装创新方案,我们为创业者划出了这些重点》的文章,就机构对塑料包装议题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简介。通过此报告,我们了解到塑料价值链的现况与挑战,也看到了来自全球的各类创新解决方案。

《塑料3R 路径图》 来源:Makeable

在研究中,我们的结论之一是:塑料污染问题是一个系统层面的挑战,需要来自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的协同创新行动。其中,大型快消品企业的承诺和努力至关重要。作为塑料包装创新解决方案研究的一部分,Makeable 也将持续对一些全球知名的大型快消品企业的创新行动进行介绍与梳理,为影响力创业者和关注塑料议题的伙伴提供启示。

全球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雀巢公司于2020年12月发布了《净零碳排放路线图》,其中承诺:雀巢于2030年达成温室气体排放减半,并于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而在其2025年减碳之路的10条承诺中,有2项和塑料包装息息相关:2025年实现100%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或可重复使用,以及将原生塑料的使用量减少1/3。

Accelerate, Transform, Regenerate: Nestlé’s Net Zero Roadmap (2021)

毫无疑问,塑料污染问题是雀巢非常关注的议题,“解决塑料污染到了最紧迫的时候”,他们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同时也不断地用创新来直击塑料议题。目前,雀巢针对塑料问题正在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

  • 消除雀巢产品中的塑料吸管
  • 为雀巢多个标志性品牌推出替代包装解决方案
  • 寻找向消费者交付产品的替代方法,如可重复使用的容器或自动售货系统
  • 与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可实现在海洋中完全生物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瓶子
  • 在公司内外推动行为改变

在这些行动中,如何以创新模式去实现这些目标,让自己真正成为“无废未来”的中坚力量,是雀巢正在积极探索的尝试。

1.雀巢创造共享价值奖 Nestlé 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

早在2010年,雀巢就发起了雀巢创造共享价值奖 (Nestlé Creating Shared Value Prize, CSV Prize) ,希望通过创新大赛这一方式寻找带有系统性变革潜能的创新解决方案,以解决现今社会所面对的严峻环境和社会议题。CSV 奖旨在推广和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可规模化且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案和核心创变者。

来源:schoolofchangemakers.com

2020年9月,雀巢 CSV 奖联合了 Ashoka 全球创变者平台,共同发布了塑料议题相关挑战:“打造无废未来”。这一期的大赛目标寻找能支持“包装(包含但不限于塑料)不填埋、不废弃”这一远景的创新解决方案。经过专家评估审核,10家表现优异、潜力十足的无废解决方案创业团队成功入围。雀巢 CSV 委员会挑选出了最终的优胜团队。这些入围团队除了部分获得奖金支持(1家优胜团队获得10万瑞士法郎、4家特别推荐团队获得4万瑞士法郎)之外,还获得了 Ashoka 的线上培训资源和工作坊、导师辅导、雀巢潜在合作等机会。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降低碳排放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通常远小于重新制造和垃圾填埋(中金公司《碳中和经济学》P256)。而 REUSE 和 RECYCLE 是回收再利用的主要环节。在 CSV 奖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这两类上的应用。

 重复使用 (REUSE)  

Vessel – IoT 助力可重复使用包装

待解挑战:一次性包装是造成全球废弃物重大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对地球有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追踪、重新收集和清洗等环节的困难度。

解决方案:Vessel 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和专业的逆向物流知识,支持企业朝可重复使用的食品餐具和包装转型。

图片来源:http://www.vesselworks.org/

Pandobac – 可重复使用包装的系统解决方案

待解挑战:在法国,用于食品运输和分销的一次性包装最终大多被焚烧,成为填埋垃圾或污染。

解决方案:Pandobac 为可重复使用包装的应用系统提供解决方案。他们的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探索包装问题,计算财务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可重复使用包装方案。Pandobac 还出租可追踪的板条箱,并负责清洗以确保可重复使用。

图片来源:https://www.pandobac.com/

 循环使用 (RECYCLE) 

Ricron Panels – 使塑料品成为建材

待解挑战:混合塑料废品和多层塑料不易被回收,因此通常被送往垃圾场或被焚烧。许多塑料废品流入海洋、河流和自然空间。

解决方案:Ricron Panels 将难以回收的塑料垃圾转化为可持续的建筑材料。Ricron 适于住房和棚屋以及家具的应用,是传统建筑材料(包括胶合板、金属和水泥)的直接替代品。

图片来源:https://www.ricron.com/

Promesa – 社区回收教育

待解挑战:墨西哥每年产生超过5300万吨的废弃物,但并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回收,而由于民众普遍缺乏环境教育,这也加深了回收的困难。

解决方案:通过一个完善的教育项目,Promesa 促使公司、学校和家庭能够自发开启自给自足的社区回收计划。

图片来源:https://www.grupopromesa.mx/

Circulo – 以塑料回收助残

待解挑战:在危地马拉,人们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低下和越来越严重的一次性塑料污染。

解决方案:Circulo 收集和处理废旧材料,将其升级改造为新产品,这些产品被出售的利润用于资助健康治疗和为残障人创造就业机会。

图片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SomosCirculoORG

Kudoti  – 实现回收供应链的数字化

待解挑战: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导致每年价值1200亿美元的废弃塑料材料无法被回收和再利用,造成巨大损失。

解决方案:Kudoti 是一个回收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网络。该平台的创立旨在赋能一系列单位,以盈利、可追踪的方式购买和售卖所回收的废弃物资源。这些单位涉及回收商、品牌商以及地方的汇集者与收集者。

图片来源:https://kudoti.com/

2.通过创新合作探寻低碳减塑解决方案

除了通过 CSV 奖支持创新团队从3R 维度为低碳减塑做出贡献以外,雀巢公司也同时探索着与创业公司不同方式的协同与合作,以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减少使用 (REDUCE) 

雀巢和位于加州的环保包装设计公司 Ecologic Powered by Jabil 开发了 Vittel® Hybrid 混合瓶。这种瓶子采用了两种材料,一种是非常薄的、减少一半塑料用量的回收塑料材质,另一种是包覆在外层的100%卡纸和报纸回收纤维基材料。其专利技术确保了塑料和纤维基材质可以紧紧贴合在一起,使这种新型瓶装水瓶功能性不受影响并耐用。雀巢还有另外一个基于 Vittel® 天然矿泉水的包装创新,Vittel® GO 套装包含了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外壳和减少了40%塑料用量的塑料内瓶,内瓶因为大量减少了塑料使用而显得柔软轻巧,在搭配了可重复使用的外壳时即可方便饮用。这两个创新尝试都让塑料瓶的功能维持不变但大大减少了塑料用量。

图片来源:雀巢官网

 重复使用 (REUSE) 

在瑞士,雀巢和创业公司 MIWA 在门店试点了无一次性塑料包装的即溶咖啡和猫粮贩售机。顾客可以自行将容器带到店里进行装罐和购买,也可通过电子标签了解到营养成分等产品信息。在美国,雀巢推出 Refill Plus 项目,顾客可以使用这个有着全新技术的“出水机”,自行采购64种不同口味的饮用水。

图片来源:雀巢官网

 循环使用 (RECYCLE) 

雀巢还和百事可乐和欧莱雅携手投资了创业公司 Carbios。Carbios 研发了一种可以将任何颜色的塑料降解成原始分子的酶,进而让塑料瓶还原到原始塑料的形态。借由这种技术,雀巢使用来自有色 PET 回收材料制作了第一批其代表性产品 Perrier® 50cl 绿色瓶装气泡水样品。当这个全新的技术开发到工业量产阶段,它能大大增加 PET 塑料的回收量。

图片来源:雀巢官网

根据 CIEL 2019年发布的报告,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预估会3倍增长,而其生产和运输将占全球碳排总量的13%。鉴于塑料问题的深远影响,许多消费品牌都将塑料议题列为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塑料包装拥有独特的保鲜和轻量特质,在食品饮料行业被广泛应用——为更好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全球许多食品饮料企业都在不同方面探索着创新行动。

*排序不分先后
图片来源:Makeable 可持续创新创业平台的塑料包装行业报告

不管是源头减量(REDUCE)、重复利用(REUSE)、还是回收再造(RECYCLE),消费行业的减塑行动需要企业、上游厂商、创新团队等价值链中的各方共同合作,开发出更可持续的塑料产品和商业模式。而这也是 Impact Hub Shanghai 通过联合产业伙伴、投资伙伴和创新创业公司等持续努力推动的方向,我们期许能和更多的影响力创变人群和机构一同为完善可持续塑料包装闭环尽一份力。

参考资料:

1《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中金公司 2021

2 Plastic & Climate: The Hidden Costs of a Plastic Planet. 2019. https://www.ciel.org/reports/plastic-health-the-hidden-costs-of-a-plastic-planet-may-2019/

3 各公司官网

没有垃圾的建筑世界,你能想象吗

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中国能耗与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数据,2018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的能耗为21.47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总能耗的46.5%;碳排放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

建筑行业成为碳排“大户”和中国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经济腾飞,我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攀升,城市扩张与更新的浪潮使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根据2017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我国的房屋建筑(区)占地总面积15.31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整个山西省的面积。

中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建筑行业首当其冲,在未来数十年中都将会是减排的主战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编的《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预测,在基础情境下,建筑用能总量在2045年达峰,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则在2035年达峰;在总量控制情境下,建筑行业碳达峰和提早至2030年,与国家总体碳达峰目标相一致。

1.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应重点关注的减碳路径

要实现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加持必不可少。Makeable 曾在上一篇推文中提出,气候创新可以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电力改造、能源效率提升、材料与能源替代、行为改变和 CCUS 这六大路径。

根据这一框架,我们进一步梳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减碳路径技术,并将在其基础上深入探索“双碳”背景下中国建筑行业的零碳转型之路。

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下的减碳路径 ©️Makeable

由上图可见,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建筑运行环节的碳排放(operational carbon)占了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43%,而更多的碳排放则以“隐含碳(embodied carbon)”的形式藏在了建材的生产运输(55%)以及建筑施工(约2%)这两个环节。

换句话说,在一栋建筑建造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超过其整个生命周期一半的碳排放

隐含碳广泛地存在于建筑建材的制造、运输和施工过程中 ©️CarbonCure

面对巨大的减碳压力,建筑行业如何应对呢?在之前的 COP26系列推文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一系列绿色环保建材工艺以及可以替代水泥的生物质“未来建材”(🔗《COP26系列五|2050年的人类将如何“搬砖”?》)。这次我们则将视线转向建筑行业的中游,看一看在施工环节存在哪些创新路径

2.建筑垃圾的“双减”挑战

建筑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主要生产源。建筑垃圾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建造、维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块、砂浆、碎砖渣、金属、竹木材、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在中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0亿吨左右,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比重约为40%。

建筑垃圾是“隐含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尽管一部分建筑垃圾会通过综合处置场进行资源化处理,成为再生建筑材料重新投入使用,然而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相比于日韩和欧洲发达国家90%以上的资源化利用率,我国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10%。旧建材只使用一次就被废弃也意味着需要动用资源生产新建材,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建筑垃圾的危害远不止于此。我国当前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以填埋和简易焚烧为主,在一些地区还存在非法倾倒的情况,这些对于建筑垃圾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部分可燃的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而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随着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建筑垃圾渗滤出的污水也会造成周围水环境的污染。

©️ 前瞻研究院

针对建筑垃圾带来的困境,有两条可行的思路,一是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第二则是推动资源化处理,把原本危害生态环境的建筑垃圾转化为有再利用价值的产品。减量又减碳,这正是建筑垃圾需要去面对的“双减”挑战。

3.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将这些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再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换句话说,运用装配式建造工艺盖房子,就和搭积木一样简单,所有的楼板、墙板、楼梯和阳台都是预先制造完成的,只需在工地将其拼装在一起即可。

由于大大减少了现场浇筑施工,装配式建筑可节约60-75%的人力资源,25%的水资源,20-25%的能源,以及70%左右的建筑垃圾。经过设计的构件在旧建筑拆除后也能直接重新投入到新建筑的建造中去。

近年来,政策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力度正在加强。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以上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 ©️H. Raab

3D 打印+装配式建筑

3D 打印是时下工业制造的热点,将其与建筑建造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幅提高材料效率。华商陆海作为全球首家实现3D 建筑打印”商用化”的企业,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3D 打印机的原材料,让3D 打印建筑房屋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传统装配式建筑不同,3D 打印装配式技术,以“单体建筑”在工厂整体定制化打印,并最终在现场装配,可解决困扰传统装配式建筑的墙面开裂、板材拼合缝隙不均等、隔音效果不佳、保温隔热效果差等难题。

整体打印的“单体建筑” ©️华商陆海

用 AR 眼镜“看穿”你的房子 

装配式建筑在技术层面并不新奇,但将其融合进前沿的数字化科技会给居住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深圳创业公司应舍美居致力于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研发100%装配化率,能够快速安装、整体建筑可建、可扩、可拆、且100%可异地再建使用的建筑。最近,应舍美居还获得了蓝驰创投数千万 Pre-A 轮独家投资(点击《可持续创新创业投融资快讯|2021年11月2日》了解更多)

为实现用户在安装环节的自主安装,以及售后过程中的自主维护,应舍美居利用 AR 技术打造辅助安装系统和售后维护系统。客户只要带上 AR 眼镜,即可辨识每一个构件的安装方法,以及在整个建筑产品中应该安装的位置,还可隔墙可以看到内嵌的所有水电路系统,强弱电、冷暖管一目了然。

©️应舍美居

4.建筑垃圾再利用,让循环经济“闭环”

除了源头减量之外,那些实在难以避免的建筑垃圾则需通过资源化技术进行处理并再利用,促使建筑行业循环经济“闭环”,从而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建筑垃圾回收后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多种产品,如废弃的混凝土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再生混凝土,价格低于普通混凝土;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砖石可以生产再生透水砖、再生骨料等。有研究指出,每1亿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标砖243亿块、混合料3600万吨,减少取土或代替天然砂石1000万立方米,节煤270万吨。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德国早在1994年就发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对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利用;日本则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韩国通过《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要求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并对未按规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行为设置处罚。而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未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定与规划。

近年来,“循环经济”成为热点,政策的空白也逐渐被填补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被列入重点行动,并且要求资源化率在2025年达60%,可以预见该领域在未来的市场潜力

会“学习”的垃圾分拣机器人

建筑垃圾回收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是垃圾成分复杂,处置成本高。Zen Robotics 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位于芬兰的机器人回收技术公司,其研发的回收垃圾分类系统是全球首个已经商业化应用的机器人垃圾分拣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软件系统以及高速高精度的机器手,它会用传感器扫描来识别物体的表面结构、形状和材料构成,主动“学习”识别新的材料。

目前,Zen Robotics 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分拣建筑、工业材料,包括金属、木头、石膏、石头、混凝土、硬塑料、纸板等。一个机器手可以高精度分拣4种不同性质的垃圾碎片,有效分拣率达98%,最高分拣速度每小时3000次。

2016年,Zen Robotics 进入中国市场,与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独家合作伙伴协议,就中国首个建筑混合(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开展合作。

该系统是全球首个已经商业化应用的机器人垃圾分拣系统 
©️Zen Robotic

建筑施工阶段的创新技术有助于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而在应用这些创新的同时,如何使建筑更充分地发挥作用,避免“大拆大建”,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在本系列推文的下一期,我们将转向建筑产业链的下游,探索建筑运行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参考资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2021. 《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2020.《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

头豹研究院, 2019. 《2019年中国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概览》

亿欧智库, 2021. 《中国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报告》

https://news.pedaily.cn/202110/480326.shtml.

http://guoqing.china.com.cn/2020-09/24/content_76734889.htm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4/24/c_1120866275.htm

http://www.jiangsulvhe.com/2017/dongtai/040828.html

从穿“棉袄”的房子到没有“烟火气”的厨房,零碳建筑长什么样?

Makeable 从可再生能源、电力改造、能源效率提升、材料与能源替代、行为改变和 CCUS 六大气候创新的重点路径出发,深入探索“双碳”背景下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零碳转型之路。本文为此系列第三篇,点击文末链接阅读更多。

2020年,中国第一栋获得“近零能耗”标识的民宅“零舍”诞生。此后,相关新闻被屡屡刷屏。这栋位于北京大兴乡村的房屋利用气密与保温策略,无需空调也可常年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再结合光伏发电技术,建筑运行所需能耗的80%都可“自产自用”

零舍主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任军说:“从事建筑设计,从没放弃过对大自然的探索,第一要保护好它,第二就是琢磨怎么向它‘借力’,别浪费自然的能量。”

©️ Archdaily

零舍向自然“借力”的超低能耗模式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在建筑界,它也有一个名字叫做“被动房”——而除了被动房之外,建筑运行环节还有许多低碳高效的创新绿色建筑技术值得我们关注

1.光伏建筑:五彩的玻璃幕墙,竟然还可以发电

建筑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化改造针对的是建筑用能的源头排放,是建筑运行“碳中和”的基础。在建筑领域,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空气热能等均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来源,而考虑到能源利用的成本、配置的灵活性和与建筑结构结合难度等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脱颖而出,成为减排最有力的建筑可再生能源。

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在大比例使用光伏的情境下,建筑运行碳排放相较基准建筑可下降68.5%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推进,BIPV 的普及率越来越高。BIPV 全称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与在建筑屋顶与外墙加装太阳能板的传统模式不同,BIPV 中的光伏组件本身就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例如门窗、幕墙或屋顶,这既能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又能节省建筑材料。

然而,BIPV 的优势也恰恰导致了其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由于已有的建筑一般未考虑潜在建筑光伏安装的可能性,这增加了 BIPV 的改造难度;此外,BIPV 组件既需要具备普通光伏系统的发电性能,还应满足防水性、安全性、牢固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

BIPV 的各种组合方式 ©️ PURE Project

BIPV 可以利用一栋建筑表面任何易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一种常见的 BIPV 模式是使光伏组件与玻璃窗或幕墙相结合,既能发电也能发挥遮阳的作用。澳大利亚上市企业 ClearVue Technologies 与荷兰初创公司 eLstar Dynamics 于2021年成立合资企业,旨在研发一款能够集成能源生产和照明控制双重功能的智能玻璃窗,该产品通过光伏产生的部分电力来操作玻璃的自主着色层,无需百叶窗或其它遮阳部件就能轻松地控制建筑物内的光照水平。

来自德国的 Glasscon 注重于提升光伏组件的美观性,其研发的彩色光伏玻璃遮阳系统使建筑师不再需要担心光伏建筑外观的沉闷。

©️ GLASSCON

除此之外,BIPV 也有其它各种结合方式。例如特斯拉推出的 Solar Roof 太阳能屋顶,直接用光伏电池片替代瓦片,其使用寿命比普通屋顶更长,强度更是标准屋顶瓦片的三倍以上,可应对各种天气状况。

Solar Roof ©️Tesla

在全世界都在推动光伏发电的背景下,对于光伏的需求也不再仅是单纯的数量提升,还有对更高效率的追求。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光伏电池类型为晶硅电池,而随着另一种高性能材料——钙钛矿的兴起,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市场将会全面洗牌。

钙钛矿材料由波兰初创企业 Saule Technologies 的创始人、物理学家 Olga Malinkiewicz 发明,钙钛矿光伏电池是继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之后的第三代光伏电池,其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仅经过短短十余年的研发,其光电转化效率已经可以与发展了数十年的晶硅电池相匹敌,在未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作为轻质柔性电池的钙钛矿尤其适用于 BIPV 组件。

©️ EnergyTrend

中国企业在钙钛矿光伏领域走在前列,杭州纤纳光电科技已在浙江衢州正式投产钙钛矿生产线,标志着钙钛矿光伏电池技术从研发走向量产,推进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创立于2018年的极电光能在63.98平方厘米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上,实现了20.5%的光电转换效率,打破了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的全球纪录。

2.被动房:无需空调,室内也能四季如春?

被动房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其名称中的“被动”二字指的是无需空调暖气等“主动”供暖设备,仅靠建筑本身的保温性能就能够在室内常年维持适宜的温度。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零舍”便是如此,在北方气温接近冰点的夜晚,零舍的室内温度也仅会下降两度,而这还是在没有任何外部供暖的情况下实现的。

被动房并非一种特定的建造方式,而是一项性能标准——相比普通建筑,被动房的能耗可降低70%左右,因此被动房有时也被称为“超低能耗建筑”。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出台了建造超低能耗建筑的优惠政策,其将会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被动房的五大技术要点
 ©️ Passive House Institute China

要想建造性能良好的被动房,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这给各种高性能建材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气凝胶是一种密度仅为空气六分之一的高性能材料,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它具有极高的孔隙率,能够有效降低材料热传导,因此有着极佳的隔热性能。材料巨头巴斯夫研发的 SLENTEX 创新气凝胶材料,导热率大大低于普通隔热材料,使其广泛适用于建筑业的保温隔热应用,并已经在日本的被动房项目中作为外墙保温材料使用。

SLENTEX 材料有超强的隔热性能 ©️ Enviroform-insulation

相变材料是一种能够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蓄存、释放大量的潜热,具有温度变化小,蓄能密度大的特点的绿色建材。苏州磐际科技专注于相变材料建筑热储能的研发,其系统方案能实现冬季采暖节能率38%,夏季制冷节能率35%,大量减少了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点击🔗 《从AI充电到建筑储能: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中国“碳中和”变革?》了解更多)

相变材料可在室温过高或过低时调整,使其维持在适宜的范围

通过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和完备的气密设计,被动房的外围护结构就像一个密封的保温瓶。这时,新风系统保证了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流通,让居住者无需开窗通风也能呼吸新鲜空气。新风系统既决定了居住者的体验,其本身的能耗也影响了房屋的节能性能,因此这一环节也可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节能增效。

例如建筑和高性能材料企业圣戈班的 PAM ELixair 系统,这是一套浅层地热能的智能新风系统,新鲜空气通过进风口被吸入特殊设计的球墨铸铁管道,并与浅层土壤进行热交换,然后由出风口引入室内。该系统在夏季使空气经土壤预冷后引入室内,在冬季则使空气预热后流入。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的节能率可达65%。

PAM ELixair 浅层地热智能新风系统 ©️ 圣戈班

3.电气化:让厨房少些“烟火气”

能源供给侧正在向绿色电力转变,因此建筑电气化也是建筑部门脱碳的必经之路。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20年出版的《建筑电气化及其驱动的城市能源转型路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建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6%,建筑电气化率48%。报告进一步指出,若要实现碳中和或巴黎协定的1.5°C温控目标,2050年建筑电气化率应超过90%。

电气化情境下,2050减排效果显著 ©️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

从建筑耗能的用途来看,制冷、照明、家电已经实现了100%电气化,供暖和炊事则是推进电气化的两大难点。我国北方集中供暖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使用燃煤供暖,这种高耗能、高排放的供暖模式情况自2017年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以来有所改观,亦推动了建筑部门的电气化进程。

清洁供暖可与智慧建筑相结合,例如北京嘉洁能公司的碳纤维智慧供热解决方案,通过碳纤维发热丝使得电热转化率高达 99.9%;电采暖系统采用室内末端+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记录及分析功能;末端温控器可按时间、温度条件自动启停加热控制室温。

用碳纤维发热丝供暖 ©️ 嘉洁能

针对建筑的用能特点,也可打造相适应的节能产品。相对民用供暖项目,商场、办公楼等商业建筑项目的日供暖时长更短,且商业建筑采用工商用电价格机制,用电峰谷价差大。商业建筑因此非常适合采用蓄热供暖技术。

天津的 SM 广场作为全亚洲最大的单体商业建筑,采用了上海筑能环境科技的相变谷电储热系统,该系统在夜晚电价较低时通过谷电储热锅炉储存能量,留至需要用能时释放,通过这种“削峰填谷”的方式一年节约供暖费近1500万元,该项目改造总计投资4000多万元,收回项目一次投资仅需两三年时间。

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炊事电气化从技术层面来说难度不大,却因受制于我国的用户使用和中式餐饮烹饪习惯而进展缓慢。这一难题在政策的推进下逐渐得到改观。去年6月,江苏省发布了全国首个餐饮场所“瓶改电”省级支持政策——《关于鼓励餐饮场所推广“瓶改电”的工作意见》,鼓励餐饮场所推广“全电厨房”。商用级“全电厨房”相比明火厨房可显著提升厨房安全系数,同时电磁灶的加热效率比传统燃气灶高出两倍,使用能成本节约20%至45%,平均减少碳排放30%以上。

“全电厨房”相比明火厨房更安全也更节能 ©️ 中国新闻网

本文介绍了可持续能源改造、被动房和电气化改造等目前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广的技术路径,这些路径也将是推动建筑碳中和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建筑运行部分的耗能始终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建筑的使用者,我们所能够做的是改变行为习惯,使用更高效的节能电器,拥抱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与宏大的碳中和目标相向而行

至此,我们已经探索了建筑价值链的上游建材生产制造(🔗《2050年的人类将如何“搬砖”?》),中游建筑施工(🔗《没有垃圾的建筑世界,你能想象吗》)与下游建筑运行(本文)中的创新技术路径。我们坚信,创新是驱动任何行业可持续转型的源动力,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建筑行业的转型必将为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

头图来源:特斯拉官网

参考资料:

近零能耗建筑备受期待. 2022-01-13. 中国能源报. Available at: http://www.cnenergynews.cn/huanbao/2022/01/13/detail_20220113115686.html

智能玻璃初创公司加速构建集成光伏技术. 2021-07-02. 物联之家. Available at: https://www.iothome.com/tech/jianzhu/2021/0702/11751.html

Solar Roof. Tesla. Available at: https://www.tesla.com/solarroof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产品,国内技术瓶颈不断突破. 2021-09-22. 太阳能光伏网. Available at: https://solar.ofweek.com/2021-09/ART-260018-8420-30526303.html

中国企业投产钙钛矿光伏电池生产线. 2020-08-10. 人民网. Available at:  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20/0810/c71661-31816282.html

[专访] 极电光能总裁于振瑞:三年后钙钛矿光伏产品能和晶硅直接竞争. 2021-10-18. 界面新闻. Available at:

https://m.jiemian.com/article/6704293.html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0. 建筑电气化及其驱动的城市能源转型路径.

2020年碳中和深度研究报告. 2021-03-11. 国际能源网. Available at: 

https://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2245987.shtml

江苏:推动建设“全电厨房”助力传统餐饮绿色转型. 2022-01-04. 新华网. Available at: http://www.news.cn/2022-01/04/c_1128231684.html

低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0·60”双碳目标下,钢铁作为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实现减排目标首当其冲,又任重道远。继对建筑行业减排现状、政策、路径和创新解决方案进行梳理后,Makeable 将视角转向钢铁行业。本文为钢铁行业碳中和研究的第一篇,主要分享行业现状和减排的挑战与机遇,后续推文则将重点关注其中的气候创新技术。欢迎关注。

1.全球与中国钢铁行业碳排现状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9%

钢铁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其原材料(例如铁矿石和废钢)和产品的全球贸易规模庞大。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平均每生产1吨钢排放1.851吨二氧化碳(含范围1-3排放)。2020年,全球共生产18.7亿吨钢,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总量约为26亿吨,占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的7%至9%

在重工业中,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排名第一,能源消耗量排名第二。钢铁行业也是目前最大的煤炭消费行业,煤炭行业中大约75%的需求来自于钢铁。煤炭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产生热量和制造焦炭,后者有助于促进从铁矿石生产钢铁所需的化学反应。

钢铁在我们的社会中无所不在:建筑、基建、车辆的建造和制造严重依赖钢材。同时,钢铁也将成为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水坝和电动汽车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钢材。因此,据估算到2050年,全球钢铁需求预计将增加三分之一。

中国钢铁生产占全球的一半

当下,全球70%以上的钢铁生产集中在亚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20年生产了超过全球一半的钢铁。

根据《落基山研究所: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以下简称 RMI 报告)数据整理
制图 Makeable

钢铁行业是中国工业的支柱性行业,约占 GDP 的5%。钢铁行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就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即使在2020年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中国钢铁生产量再创新高。2020年,中国共生产10.65亿吨粗钢,占全球的57%。预计到2026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15.9亿吨,在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情况下,2026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31.48亿吨。

根据 RMI 报告数据整理 制图 Makeable

2.钢铁行业的碳中和目标、政策与挑战

钢铁需求增长的同时要实现减排,挑战巨大

2020年10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钢铁技术路线图。该文件分析了不同减排技术选择所带来的影响和利弊,以及针对本行业制定的、符合《巴黎协定》的政策目标。

©️ IEA 

在国际能源署的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50年钢铁行业直接排放总量比2019年降低50%以上。按照相同的路径,粗钢生产的排放强度必须降低58%

国际能源署认为钢铁对现代经济至关重要,但指出,在支撑钢铁需求量预期增长的同时减少排放,这将带来巨大挑战。虽然提高材料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有助于行业的减排,但其潜力很快会被耗尽,钢铁行业需进一步开发和部署一系列突破性技术方案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实现长期、深度减排。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今年3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要求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中国钢铁生产以高碳排的长流程为主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仍以碳排放强度高的长流程为主,77%以上的产能采用高炉 (BF-BOF) 技术。使用废钢和电弧炉(EAF),也称短流程炼钢的方式仅占生产总量的9%,并主要用于生产高端特殊钢制品。

相比之下,全球目前有61.3%左右的粗钢是由长流程炼钢炼成的,20.2%使用短流程炼钢。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长流程占比仅在30%左右

就碳排放而言,长流程炼钢主要以消耗煤炭为主,吨钢碳排放为1.954吨二氧化碳。而短流程的废钢-电弧炉和直接还原铁都以电力为主,吨钢碳排放分别在0.13 和0.20吨二氧化碳。

长流程与短流程炼钢技术示意 ©️ Makeable 

3.中国钢铁行业减排机遇

尽管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环境和资源两大约束,以及超低排放改造和碳减排双重挑战,但从钢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钢铁自身是一种绿色低碳材料,也具有极高的回收率。因此凭借此次机会,钢铁行业或可实现技术突破,进行能源革命,转变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产品及生产模式的低碳竞争力

与此同时,来自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减排需求也促进了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创新合作。

钢铁行业产业链重要利益相关方 
©️ Makeable 

上游:矿商积极与钢铁企业开展合作

国内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前者比后者的处理流程更长、处理成本更高。因此,我国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进口,代表供应商有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澳大利亚 FMG 等。201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达80%以上。

为实现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矿商正在积极与下游钢铁企业开展技术合作。2020年11月份,必和必拓与中国宝武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3500万美元,共享互通低碳减排技术知识。FMG 将低碳转型的重点聚焦在了新能源替代方面。为了实现企业的碳减排目标,FMG 专门成立了 FFI(未来产业公司)子公司专注于开发绿色电能源、绿色氢能源和绿色氨能源项目。

中游:大型钢铁企业设定低碳目标

钢铁行业的中游环节包括从生铁制备粗钢再到加工生产各类钢材的全过程。钢材产品主要包括螺纹钢、线材、冷轧/热轧板卷、涂镀层、中厚板等。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以粗钢产量进行的钢企排名,2021年中国的宝武集团荣登第一。在前十钢企中还包括河钢、沙钢、鞍钢、建龙集团以及山钢。

国内各主要钢铁企业积极响应实施低碳改造。宝武钢铁提出要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河钢集团提出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2030年实现降低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鞍钢集团也提出了目标,将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35年碳排放较峰值下降30%,成为首批碳中和的大型钢铁企业。

下游:建筑、基建为钢铁主要“客户”

中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是90%的钢材都是自产自用,其下游为各个行业:建筑与基础建设的钢铁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58.3%,机械制造占16.4%,汽车制造占5.4%。

根据 RMI 报告数据整理 制图 Makeable

同样,随着建筑行业等诸多下游行业提出减排目标与路径,钢铁行业也将迎来更多合作创新的机遇。

(点击文章最后“阅读更多”了解建筑行业减排需求与机遇)

4.钢铁行业零碳转型技术路径

Makeable 根据可再生能源、电力改造、能源效率、材料与能源替代和 CCUS 等创新路径出发,整理出以下钢铁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重点和要点。

钢铁行业气候变化技术路径 ©️ Makeable 

全球钢铁行业的碳中和策略与技术方向

根据 IEA 的路线图,全球钢铁行业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核心策略达到其碳中和目标:

1. 开发新型、低排放的炼钢工艺

IEA 认为,钢铁行业的深度脱碳需要依赖新的工艺,并将2050年钢铁行业的累计减排量中近四分之一(24%)归功于两项新技术:氢基直接还原铁和碳捕集与封存 (CCUS)。为此,两项技术需要更快地达到商业规模应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新技术可以加速钢铁脱碳的机会。

2. 提升材料效率

提升材料效率可以通过多种策略降低对原始粗钢的总体需求,例如高效的产品设计、钢材回收、工艺效率和维护等以延长产品寿命。根据 IEA,提升材料效率到 2050 年将减少约 20% 的钢铁需求。

除了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品产生和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提高废品利用率之外,材料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钢材的直接再利用。直接再利用是指对钢铁产品进行“回收”而不进行重新熔化,例如回收钢梁或管道以重新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3. 技术性能提升

技术性能改进是指在炼钢过程中逐步降低能源强度的战略和技术(与效率的急剧变化相反),其包括通过实施最先进的高效技术(又称最佳可用技术 BAT)升级以及流程优化策略(又称最佳操作实践)而做出的改变。

各个技术的技术成熟度 (TRL) ©️ Makeable

中国:废钢生产、煤炭替代、CCUS

国内现阶段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来自废钢生产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比如在钢铁生产过程通过工艺的优化和回收使用废钢来节约资源。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长流程工艺为主,节能减排也应该立足于高炉-转炉(BF-BOF)的设备基础之上。但随着技术进步,炼钢效率和再利用接近技术极限,进一步脱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法。

中长期来看,将会利用氢气或生物能代替煤炭作为高炉炼钢的还原剂,并且将生产供能过程电气化。或者利用 CCUS 技术清除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也可综合利用炼钢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生产燃料、 肥料或其他有价值的产品。随着未来条件成熟,富氢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在此之前可在具备电价、煤炭资源优势的地区和钢企先行推广,为之后国内大规模发展积累技术、人才等经验。

Makeable 也将在后续推文为读者进一步介绍钢铁行业脱碳的创新案例和全球最佳实践,欢迎关注。

头图来源:Pexels

参考资料:

落基山研究所《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

落基山研究所《中国2050: 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 》

Global Energy Monitor “Pedal to the Metal – NO TIME TO DELAY DECARBONIZING THE GLOBAL STEEL SECTOR”

Primetals Technologies “Transforming steelmaking: Roadmaps to net-zero carbon for the integrated plant”

华宝证券《钢铁行业碳中和深度研究报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2020 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报告》

世界钢铁协会《气候变化与钢铁生产》

世界钢铁协会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t a crossroads“

世界钢铁协会 “Top steelmakers in 2020″l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20—钢铁技术路线图》

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

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碳中和路线图》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20可持续发展报告》

国金研究《钢铁煤炭行业:产业链集群化——中国产业聚集地图》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0-09-01/doc-iivhuipp1819589.shtml

《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链图谱上中下游市场剖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988193892542459&wfr=spider&for=pc 

BNEF “Steel Industry Set to Pivot to Hydrogen in $278 Billion Green Push“ https://about.bnef.com/blog/steel-industry-set-to-pivot-to-hydrogen-in-278-billion-green-push/

https://www.bhp-china.cn/media-and-insights/news/2020/11/bhp-partners-with-china-baowu-to-address-the-challenges-of-climate-change.html

这款能喂饱全球的超级食物,还能捕获二氧化碳和代替塑料!

最近网络流传的上海人指导北京人的囤菜名单中,脱水海藻榜上有名,比如海带、紫菜、裙带菜和石花菜。因为此类食物不仅容易储存,泡发后饱腹感强,而且营养丰富。这些我们常见的“盘中餐”主要为大藻(海草),而其实生长在海洋中的藻类包括多种不同种类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生物,主要分为大藻和微藻。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洋生态学家视海藻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超级植物”。202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还发布了一项海藻宣言”,该宣言旨在促成国际认可的标准,在政府、科学界和工业界之间开展更广泛的合作,通过充分开发海藻的多种深度价值,兴起一场“海藻革命”。

海带是一种海藻,可用于饲养动物,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图源:  Unsplash / Shane Stagner

“浑身是宝”:一种基于自然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自然》(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海藻应用前景的最新论文。该研究由阿联酋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主持,科研人员发现:仅需2%的海水、却占全球海水养殖产量的 51.3%的海藻,可以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不但为各行各业提供食品和天然产品来源,还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多功能解决方案。甚至,海藻水产养殖可以看作是一种排放物捕获和利用技术,可支持循环生物经济

除了学术机构加持,围绕海藻种植的各类组织也愈加成熟。成立了6年有余的再生海洋养殖非营利组织“绿浪”(GreenWave)专门设立了“海藻气候基金”(Kelp Climate Fund),研究如何在为海洋企业家创造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正影响。

迄今,GreenWave 已经种植了90公顷海藻,生产了近56.64万磅海藻,清除了1.416万磅二氧化碳和1133磅的氮等温室气体 
图源:GreenWave

得益于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环境效益,全球市场对商业海藻产品的需求水涨船高。根据美国咨询公司 Grand View Research Inc. 2021年12月发布的报告:到2028年,全球商业海藻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8亿美元(约合2475亿元人民币)。从2021年到2028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10.8%。

2020年全球商业海藻市场规模为166亿美元(约合1087亿元人民币)
图源:Grand View Research Inc.

在各种商用海藻形态中,除了较为传统的动植物饲料,如海藻肥、生物刺激素外,海藻的创新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海藻蛋白、碳捕获和新材料。

超级蛋白:2%的海洋,喂饱120亿张嘴

海藻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并且富含维生素、锌和铁,适合人类食用。在东亚,食用海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食谱。将其加工为食品,是海藻最显而易见的利用形式。基于此,业界寄希望于推动海藻成为未来全球主流食品。联合国全球契约海洋解决方案高级顾问、海藻推广者文森特·道梅泽( Vincent Doumeizel )认为:“仅通过利用百分之二的海洋来进行种植海藻,我们就可以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来养活全球120亿人口。”

但是,对于并无海藻食用传统的地区,海藻食品的最大挑战是口味的接受度和消费习惯的转变。因此,欧美藻类公司在打造藻类产品时,主攻方向是利用海藻最有营养的蛋白部分,并尽可能使产品口味更具接受度。

总部位于英国的藻类公司 Algenuity 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实现了海藻味道的可塑性。该公司的专利 Chlorella Colours® 显著降低了微藻的叶绿素含量,使其保持中性风味,同时仍保留天然营养。

2020 年, Algenuity 与全球食品巨头联合利华达成合作,致力共同开发基于微藻的替代蛋白。据称,Algenuity 微藻的乳化和浓缩特性类似于鸡蛋这样的传统食材,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用于包括蛋黄酱、汤、酱汁、肉类替代品、烘焙食品和意面等多种食物。

Algenuity 与联合利华合作项目的宣传页面  图源:Algenuity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初创公司 Umaro Foods 也致力于将海藻打造得更美味。公司日前宣布完成由 AgFunder 领投的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支持其首款产品面世——即公司的拳头产品:由海藻蛋白制成的植物培根。在这之前,该公司曾获得600万美元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奖金。

该公司的培根含有来自海洋养殖的红海藻的提取物,既是植物基培根的天然色素,还是植物油模仿动物脂肪的口感来源。而且红海藻含有48-50%的蛋白质,比大豆中含有的蛋白质还要多,可谓“颜值与营养于一身”。Umaro  Foods 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首次分销海藻培根,优先通过餐厅合作伙伴渠道推向市场。

Umaro红海藻蛋白培根产品外观。据照官网介绍,该产品和肉制培根从口感、质感到烹制方式几乎无差别
图源:Umaro Foods

低价高效大规模捕获碳排

在🔗《TECH & TREND | 养殖海带海藻有助于缓解气候危机》里,我们就给大家介绍过海藻在缓解气候危机上的重大作用。海藻能有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还在应对海洋污染、清洁海水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就产氧量而言,藻类的贡献比起全球所有的热带雨林合起来还要大。

身材比大藻“迷你”很多的微藻,近年来,以 “绿色细胞工厂” 的身份愈加受到关注。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藻可生产多种生物燃料和化学产品。发展以微藻为基础的绿色生物制造产业,有望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化工产品生产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缓解温室效应。

近期《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团队发现:在微拟球藻中含有一种蓝光特异性诱导的油脂合成调控机制,并基于此发明了 BLIO ( Blue-Light Induced Oil synthesis )“光控” 高产油技术,该技术将峰值油脂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工业产油微藻则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油脂,经过物理/化学方法把微藻细胞内的油脂转化到细胞外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就可以制备出绿色环保型的柴油和航油。另外,蓝光超级微藻相比其油料作物,产油微藻生长周期短,单位产油量大,“超级”二字名副其实。

微拟球藻
图源: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徐健研究员供生辉 Agri Tech

英国公司 Brilliant Planet 通过沙漠里种植海藻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该项目第一期在摩洛哥一处沙漠中开辟了3公顷“试验田”:通过从附近的海岸将海水泵入实验设施,对海水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巧加利用,当水流经一系列的水塘过滤后,藻类生长并在专有系统中并与碳隔离。藻类的收获期通常为18到30天,成熟的藻类会从水中过滤出来,而剩下的水将返回海洋。回流的水有助于降低海水的酸性,而藻类则会经干燥处理后埋在沙子下,其捕获的碳可以永久储存在沙子下。

经过4年的第一期试验,该轮收益足以支撑项目的下一阶段发展,当前,扩大至30公顷的商业示范区正在建造中。公司 CEO Adam Taylor 在接受 Tech Crunch 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达成低成本碳捕获方式,将大气中清除一吨二氧化碳的价格降低至50美元以下

移动海水的用电通过太阳能板实现  图源:Brilliant Planet

生物循环经济:可持续材料

从舌尖到沙漠……随着对“百变海藻”的创新研发,海藻产品还将以更多形态,甚至肉眼难以识别的方式出现在寻常百姓家。比如,随手翻翻化妆包里,或许就能找到海藻制成的卡拉胶成分。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卡拉胶也因其自然衍生和可再生的特性,受到大家的热捧,欧莱雅等大品牌早已推出了以海藻卡拉胶为主要成分的产品线。

而海藻作为环保材料的最新趋势,是代替各种石化塑料。在今年3月公布的 Tom Ford 海洋环保材料创新大赛入围名单中,8个入围企业就有5个围绕着海藻替代塑料包装材料“做生意”。

英国可持续生物技术公司 Kelpi 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海藻为原料的低碳生物塑料包装;冰岛初创公司 Marea 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可持续的海藻流,制造薄膜塑料的替代品;总部位于伦敦的 Notpla 则受到大自然封装液体的启发,殊途同归地选择利用海藻研制薄膜塑料的可替代性包装(点击🔗《从原则、商业模式到深度思考:「循环经济」方法论及其创新解决方案》了解更多);美国 Sway 公司生产的薄膜塑料替代品不仅可以在家做堆肥,还实现了负碳;印度的 Zerocircle ,也“靠海吃海”利用当地种植的海藻包装材料,使用后的产品能够无污染地溶解在海洋中。

Tom Ford 品牌联合海洋保护组织 Lonely Whale 设立的海洋环保材料创新大赛,旨在加速围绕塑料替代品的创新活动
图源:Tom Ford

而在海藻为原料的替代包装生产上,来自全球第二大塑料污染国——印尼的 Evoware 已经深耕消费市场多年,产品线也非常成熟,包括方便面调味包、汉堡纸等食品包装,也有水杯、吸管、餐具等。

其中,创始人着手研发的第一款(也是后来成为“网红款”)的产品,就是方便面调味包。因为热水一冲即化的特性,该款调味包无需费力撕开,而且融化后还能为泡面增添鲜香风味和多重营养,最最重要的是,减少了一次性塑料垃圾。

Evoware 不同形式和应用场景的海藻包装  
图源:Evoware

从便利、营养、居家空间等角度看,这种“可食包装袋”算得上非常宅家友好了,假如早点普及的话,一定也会成为囤菜名单上的“抢手货”。

参考资料: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11/107214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1-00773-9

https://repository.kaust.edu.sa/handle/10754/672816

https://www.greenbiz.com/article/kelp-boom-hinges-supply-chain-and-carbon-market-investments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commercial-seaweed-market

https://www.brilliantplanet.com/

https://mp.weixin.qq.com/s/8Uc9ir3FfsfpLDijkvZS8A

https://mp.weixin.qq.com/s/bi6mMtyB8jsv4GB7o1QdaA

https://mp.weixin.qq.com/s/T4mtQLvIN0gwnn7spPdZ6w

https://rethink-plastic.com/home/

刚刚买完了推特的马斯克,又花一亿美金买了点“空气”

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最近真的没闲着,大家都知道的是,他刚豪掷440亿美元收购了推特。不过可能相对较少人知道的是,就在此前几天,他还花了点“小手笔”,用1亿美金买下了点“空气”——更具体地说,是“二氧化碳”。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由埃隆·马斯克和马斯克基金会赞助的 XPRIZE 基金会公布了其碳去除竞赛“里程碑奖”(Carbon Removal Competition Milestone Award)的获奖团队名单,并为这些获奖者颁发出了高达1500万美金的奖金

©XPRIZE官网

XPRIZE 基金会于1994年创立于美国加州,致力于以竞赛的方式推动有益于人类的技术进步,至今已经举办了25个技术创新竞赛,涉及环境、能源、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而碳去除大奖由马斯克独家“大手笔”赞助,竞赛的总奖金为 XPRIZE 竞赛有史以来最高的1亿美元

1.马斯克为什么要砸一亿美元“去碳”?

XPRIZE 基金会碳去除竞赛的宗旨是要提高全球碳去除的能力,通过创新扭转气候颓势。人类为阻止全球变暖已经做出了种种努力,《巴黎协定》设定的指导性长期目标希望将本世纪全球的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内,去年于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 COP26 亦使各国作出承诺。

尽管如此,现实并不总是鼓舞人心。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一份气候通报称,2022-2026年中的某一年将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且有50%的概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即暂时已经突破了《巴黎协定》的目标。而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计,在一切照旧的情境下,本世纪末的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可能会升高6℃;若要在2050年要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每年则需净移除100亿吨二氧化碳

本次大赛获奖团队之一 Sustaera 以图表方式表现了碳去除技术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Sustaera

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全体人类的重大威胁时,碳去除领域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马斯克作为时刻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企业家,对此看得再清楚不过,因此重金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就不足为奇了。

2.“里程碑奖”获奖团队简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创新项目,能够入得了马斯克的“法眼”,获得这次的“里程碑”大奖呢?

为赢得 XPRIZE 基金会碳去除竞赛,参赛者提出的二氧化碳去除方案需要能够实现年均1000吨的规模,并且具备扩展至年均十亿吨规模除碳能力的潜力

本次里程碑奖的15支获奖团队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冰岛、肯尼亚、荷兰、菲律宾、英国和美国,涉及空气、土地、海洋、以及岩石四个技术路径,每支团队都获得了100万美元的丰厚奖励。在提供高效碳去除方案的同时,每个解决方案也展现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改善环境以及为当地人提供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等。

空气路径

空气路径是直接从空气中捕获并封存二氧化碳,是目前最主要的碳去除径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自2020年初以来,各国政府已承诺投入近40亿美元开发和部署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 DAC)。

该路径也是本次里程碑奖中获奖数量最多的,共有六个项目获奖,它们将空气捕获与各种先进的封存技术相结合。

1,Calcite from 8 Rivers Capital (美国)

来自 8 Rivers Capital 的 Calcite 技术是一项能够从空气中直接捕获数千吨二氧化碳的技术。该技术与混凝土固碳的工艺类似,利用氢氧化钙将二氧化碳固化为石头并存储在地下。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简的化学流程以及较低的成本。目前实验室测试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试点规模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Calcite 碳去除技术之外,8 Rivers 还在开发一个使用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液的新型动力循环 Allam-Fetvedt 和一个清洁制氢的项目。

官方网站:https://8rivers.com/

2Carbyon(荷兰)

创立于2019年的荷兰初创企业 Carbyon 带来了直接从环境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最新一代设备。Carbyon 通过一种含有特殊捕碳材料的转鼓的快速摆动,可以有效地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这项设计使其相比同类技术有着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低廉的制造成本——其目标是实现50欧元/吨二氧化碳捕获成本。

Carbyon 用一种二氧化碳吸附物质来改造具有巨大内表面的纤维膜材料,实现了强大的二氧化碳捕获能力。
官方网站:https://carbyon.com/

3Heirloom(美国)+ Carbfix(冰岛)

Heirloom 和 Carbfix 联合开发了一款结合了矿化封存的直接空气捕获系统。由 Heirloom 研发的模块化系统将以远低于100美元/吨的价格实现十亿吨级的碳捕获,而 Carbfix 通过模拟和加速自然过程的技术将二氧化碳固化为石头埋于地下,提供永久和安全的碳储存解决方案。该项目已在冰岛投入实践。

4Project Hajar(英国+阿曼)

Project Hajar 是英国 Mission Zero Technologies 和阿曼44.01之间的联合项目。它将直接空气捕获技术与橄榄岩矿化封存相结合。在阿曼的 Al Hajar 山脉中去除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

当二氧化碳与自然界中的橄榄岩发生反应时,橄榄岩中的自然矿化就会发生。Project Hajar 的技术可以加速捕获的二氧化碳与地下橄榄岩的反应,进而加速这一自然过程。

官方网站:https://4401.earth/

5,Sustaera(美国)

Sustaera 开发的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完全由无碳电力提供动力,采用低成本的碱金属基捕集剂,可适应广泛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该解决方案封存二氧化碳所需的土地显着低于基于土地的或自然的碳捕获方法。Sustaera 的目标是在2040年前去除5亿吨二氧化碳。

官方网站:https://www.sustaera.com/

6,Verdox(美国)+ Carbfix(冰岛)

除了与 Heirloom 联手之外, Carbfix 也与 Verdox 合作。该项目每年将处理超过1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完全由可再生电力提供能源。 

Verdox 称,其专利技术与现有的在过程中使用大量热量的碳清除解决方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系统仅通过在选定的电压下施加电流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输送。

Verdox 使用电化学碳捕获技术,既可以有效地捕获来自工业源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捕获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的碳则借助 Carbfix 的技术进行固化封存。该项目向世人展示了电化学除碳的巨大潜能。

官方网站:https://www.verdox.com

土地路径

土地路径主要包括利用土壤碳和生物炭等技术进行碳捕获与封存的技术,在本次竞赛中,五个获奖项目采纳了这一路径。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90%以上,是森林和其他植被碳库的5倍,是大气碳库的3倍。生物炭是二氧化碳固化的产物,既能进行稳定的碳封存,也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壤肥料。

7,Bioeconomy Institute(美国)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生物经济研究所(BEI)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固碳技术,其核心是一个被称为热解的过程。在热解过程中,生物质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被加热,产生一种被称为生物炭的富碳物质,这种生物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添加到农田、花园或院子里,改善土壤健康并进一步增加碳储存潜力。

此外,热解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生物油的粘稠液体,可以提炼成可再生柴油燃料或生物沥青,这是石油沥青的可再生替代品。

在一个示范项目中,该技术在一年时间里以生物炭形式封存了多达4600吨的二氧化碳。

官方网站:https://www.biorenew.iastate.edu/

8,Global Algae Innovations(美国)

该项目创新地以藻类种植作为解决方案,既能实现百万吨级二氧化碳的捕获和长期封存,同时缓解了因经济开发所带来的热带雨林破坏。

项目通过两种方式对二氧化碳进行封存。首先,海藻种植可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一部分海藻油被转化为聚合物产品,用于长期封存碳。其次,雨林的再生也将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地上和地下的生物质中。最初的百万吨项目每年可捕获和封存1200万吨二氧化碳,其中100万吨为聚合物产品,1100万吨为雨林再生。

在此前推文里,我们也介绍过更多有关藻类的可持续创新妙用。👉 点击阅读《这款能喂饱全球的超级食物,还能捕获二氧化碳和代替塑料!》。

官方网站:https://www.globalgae.com/

9,NetZero(法国)

该项目尝试从热带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废弃物中提取碳,并将其转化为绿色的生物炭。该团队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大规模试点站点的建设,位于喀麦隆最大的咖啡加工厂Synergie Nord Sud(SNS)旁边。

这一理想的位置使 NetZero 公司能够直接获得咖啡壳——这是咖啡加工过程中大量的废料。它还为 NetZero 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将生物炭分发给向 SNS 供货的小型咖啡种植者。其生产能力约为每年1,500吨生物炭。2022年,NetZero 计划在巴西继续建设两个试点站点。

官方网站:https://netzero.green/

10PlantVillage(美国)

PlantVillage 团队利用 AI、便携电子设备和无人机技术,建立了一套可实时监控碳信用的林业碳汇系统。项目的愿景是在非洲通过种植树木,建立每年10亿吨当量的林业碳汇,并藉此推动2亿非洲农民适应气候变化和摆脱贫困。

该团队为学生团队,来自于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

官方网站:https://plantvillage.psu.edu/

11Takachar(美国)+ Safi(肯尼亚)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 Takachar 与肯尼亚生物企业 Safi Organics 合作,通过构建一个分散的支持物联网的反应器网络,从而在不依赖碳信用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扩展生物炭部署。该方案用“贫氧烘焙”技术,将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混合肥料,以帮助农民提高50%的净收入,同时促进气候正义。

官方网站:https://safiorganics.co.ke/

海洋路径

陆地生态减碳能力逐渐饱和,海洋除碳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次海洋路径的三支获奖团队运用有机和无机的海洋解决方案,能够在捕碳的同时改善海洋生态并扭转过量二氧化碳导致的海水酸化问题

12Captura(美国)

Captura 拥有从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其规模可扩展至每年百万至十亿吨的级别,以满足碳信用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该项技术能够捕获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并同时恢复海水的 pH 值平衡

13,Marine Permaculture Seaforestation (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

由 Climate Foundation 开发的“海上造林”系统是另一项获奖的微藻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深水灌溉促进大型藻类的生长,并以此固定海水中的碳。捕获的碳可封存数百上千年之久,并将使原本贫瘠的海洋生态得到大大改善。该技术已在菲律宾投入使用。

官方网站:https://www.climatefoundation.org/

14PLANETARY(加拿大)

Planetary Hydrogen 的海洋碱度增强技术可恢复酸化海洋的pH值,从空气中去除碳并将其永久封存在海洋中。该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使用矿山废料转化为温和、无毒的抗酸剂

官方网站:https://www.planetarytech.com/

岩石路径

15Carbin Minerals(加拿大)

本次岩石路径唯一的获奖者是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 Carbin Minerals。矿场由于其粗放的采集与加工模式,向来是碳排放的大户。而 Carbin Minerals 利用尾矿废料,通过碳矿化过程直接从大气中永久去除二氧化碳,可促进矿场的碳中和转变,并同时生产能源转型所必需的金属。该技术具有十亿吨级别的捕获和永久封存大气二氧化碳的潜力。

官方网站:https://carbinminerals.ca/

3.来自中国的获奖者

除了奖励最丰厚的“里程碑奖”之外,XPRIZE 官网早前还公布了其它数个组别的获奖者,其中也有中国团队的身影。在学生组中,全球共有18支队伍的创新碳去除方案从4251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该组别25万美元的最高奖励,其中就有两支来自中国的队伍。

©XPRIZE官网

东北大学的 Answer of Biochar(AOB)团队利用炼钢厂的余热资源生产生物炭进行持久稳定的碳封存。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低成本、低能耗且大规模的应用。

另外一支获奖队伍是由河海大学、天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学生与导师联合组成的 KELPFARMCAREER(KFC),他们运用在油气开采平台中常见的锚泊技术培育大型海藻养殖床,利用海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项技术具有去除千亿吨二氧化碳的潜力

KELPFARMCAREER 除了在学生组获奖,还入围了里程碑奖的Top 60决赛圈。与他们一同闯入决赛圈的还有北京的原初科技有限公司。原初科技研发的创新 CCUS 技术,可以直接从大气或工业排放点源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矿化成为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碳酸钙产品。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低能耗、低成本、持续性、规模化的碳去除效果,并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化部署。

该工艺可实现工业废料及废气二氧化碳的闭环循环利用

XPRIZE 基金会碳去除竞赛的获奖团队已向世人展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亿吨级别的碳去除手段是完全可行的。这项竞赛在未来三年还将继续进行,并为最终的大奖获得者提供高达5000万美元的奖励。尽管在目前的全球趋势下,要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仍然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但正如 XPRIZE 首席执行官 ANOUSHEH ANSARI 所言:利用创造力、创新和竞争来改写我们的历史,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现在还为时不晚

头图来源:XPRIZE官网

参考链接:

https://public.wmo.int/zh-hans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4-22/doc-imcwiwst3403871.shtml?finpagefr=p_114

https://www.xprize.org/prizes/elonmusk/articles/meet-the-competitors-in-the-100m-xprize-carbon-removal

https://www.36kr.com/p/1714555791716871

https://ccus.nwu.edu.cn/info/1011/1595.htm

氢气,钢铁脱碳的未来

钢铁是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实现减排目标首当其冲,又任重道远。在钢铁行业碳中和研究的🔗第一篇中,我们主要分析了行业现状和减排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则将聚焦介绍与氢气相关的钢铁冶炼创新应用,及其如何助力行业减排。系列的后续推文中,我们也将带来更多钢铁行业的创新解决方案,欢迎关注。

1.氢气:钢铁行业脱碳的未来

要实现工业脱碳目标,无论是钢铁行业还是水泥或化工行业,未来必然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和原料。在钢铁冶金行业,氢能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

基础炼铁过程中会使用到三种还原剂:碳、氢和电。基于此,任何清洁生产工艺的目标都是从碳转向氢气和/或电力。根据落基山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在清洁效率和技术成熟度的综合考虑下,氢冶金,尤其是清洁氢冶金,是最具前景的钢铁行业脱碳解决方案之一。

氢气炼钢即以氢代替炭作为还原剂,将还原反应中的碳排放转为水排放。由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炼铁环节,而炼铁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碳还原反应,采用氢作为钢铁冶炼过程中的还原剂,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提高还原效率,还为冶金全流程生产过程产生的富氢含碳煤气找到了更有价值的利用途径。

截至2020年,我国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碳排放量为1765公斤。如采用基于天然气的炼铁工艺,可以将吨钢碳排放降至940公斤; 如使用80%的氢气和20%的天然气,则可以降至437公斤; 如果完全使用氢气炼钢,则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氢冶金正处于技术导入期。预计到2030年,基于绿氢的氢冶金将逐渐扩大在钢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到2050年,钢铁行业的用氢需求将达到980万吨,氢冶金成为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之一。   

高盛发布的《氢能深度报告》也指出,绿氢已成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关键支柱。要想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预计需要在绿氢供应链累计投资5万亿美元

2.氢冶金的应用场景

©️ 数据来源:RMI、Green Steel for Europe Consortum,Makeable 整理

氢气可用于钢铁生产的方式有两种:

● 氢气可作为高炉-转炉 BF-BOF 路线(长流程)的辅助还原剂

● 氢气可用作铁的直接还原或 DRI(短流程)过程中的唯一还原剂

氢气在高炉中的应用

对于以高炉-转炉为主的既有产能,可以通过高炉喷吹氢气技术充分利用焦炉煤气回收氢或直接生产的氢气替代部分作为还原剂的煤炭,积累利用氢气作为还原剂的冶铁实践经验。但是,该路线并无法改变以煤为基础的高-转炉工艺路线,减排力度可达到21%(如果使用绿氢)。

氢气在非高炉冶铁中的应用

为了更进一步地实现炼铁的完全零碳化,应考虑直接还原铁、熔融还原和电解冶铁等非高炉冶铁产能,对产能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或建立新产能。

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是以非焦煤为原料,在低于矿石熔化温度以下进行还原,获得固态金属铁的工艺,所得的产品称为直接还原铁(Direct Reduction Iron,简称DRI,也称海绵铁),一般采用气基竖炉,还原气体主要来源于天然气。基于氢气的直接还原铁(DirectReduced Iron, DRI)技术提供了一种完全脱碳的炼铁方式,其技术成熟度(TRL)达到了6-8的较成熟水平。该技术可以电力为主要能源来生产零碳粗钢。

氢等离子体熔融还原(HPSR)技术正在发展中,利用氢,而不是煤,作为熔融还原的还原剂。该路线将完全替代高炉-转炉路线,并且省去烧结、炼焦等步骤。不过,目前该技术的技术成熟度仍低于直接还原铁。

3.氢能应用面临的挑战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在绿氢的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将有助于实现化工、冶金等工业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计,随着技术成熟和清洁氢的应用,我国钢铁行业2025年前后可实现工艺成熟,对氢需求达36万吨/年,有望实现行业碳达峰。

聚焦我国氢冶金领域发展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产业发展存在以下挑战:

挑战1:经济化制氢

当下,世界上超过95%的氢气来自天然气和煤炭,每生产一吨氢气,就会产生9至12吨二氧化碳排放(麦肯锡)。虽然氢气是一种清洁气体,燃烧时只释放水蒸气,但用氢气代替炼钢中使用的焦炭、煤或液化天然气是没有意义的——非氢气是由可再生能源(绿色)生产的,或者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并存储(蓝色)

根据国际能源署汇总数据,在中国生产氢气各种不同技术路径的成本排序如下:电网电解水制氢成本最高(约 5.5 美元/公斤);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成本(约 3 美元/公斤); 天然气加碳捕捉与贮存制氢(约 2.5 美元/公斤);天然气制氢(约 1.8 美元/公斤); 煤制氢(1 美元/公斤);煤加碳捕捉与贮存制氢 (1.5 美元/公斤)。

按照中国目前氢能市场价格(约每吨6万元人民币或7800欧元),采用氢能炼铁工艺成本比传统高炉冶炼工艺至少高五倍以上。据测算,氢气成本需降至1.26元/标方,或者对吨碳排放征收碳税25元,才能达到氢碳还原平价。

但据麦肯锡预测,在未来十年绿氢的价格会降低一半。绿氢价格的下降是由以下因素驱动的:a) 太阳能和风能价格降低导致可再生电力成本降低;以及 b) 电解槽成本下降。由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处罚越来越多,灰氢价格将受到影响。蓝氢的价格前景相对稳定。

©️ 麦肯锡

挑战2:规模化储运氢

氢的密度仅为0.0899kg/m,是水的万分之一,因此氢的高密度储存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目前储氢方法主要分为低温液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及储氢材料储氢三种,在经济价格、安全性等方面依旧需要技术突破。

©️ 东方证劵研究所

氢气的运输同样是个问题,由于氢能产业尚未成熟,氢气运输成本和前期建设较高,而运力较低,经济性有待提升。

挑战3:规模化制氢

在传统的长流程炼铁中,碳除了作为还原剂,还起到多种关键作用,如作为燃料提供热量、作为骨架支撑炉料、以及作为生铁渗碳的碳源。氢的密度和元素构成显然无法替代碳的支撑和渗碳作用,炭的使用难以避免,而且氢气还原是吸热反应,氢气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额外供热来实现热量互补,如果这部分热能来源还是通过碳燃烧,那碳排放只是有增无减。

目前氢气对碳基还原剂的替代是存在极限值的,尤其是高炉炼铁工艺,对温度的要求更高,用氢受限程度也因此更大。

4.国外氢冶金发展与创新案例

目前,欧洲低碳炼钢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氢代替焦炭的氢能冶金、将高炉煤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并储存的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各大钢企也陆续进行了相关项目的实践。

本文将着重介绍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案例,从以下案例可以看出欧洲钢铁企业利用氢的不同技术路线。头部钢企主要以上下游合作开展氢气冶金和氢等离子体熔融还原(HPSR),并且多数为试点开展阶段,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

除此之外,也有初创企业以创新的技术加入到氢冶金的方向中,也获得了资本和行业的大力支持。

H2 Green Steel: 瑞典创业公司建设全球最大氢能冶金试点

公司:H2 Green Steel (H2GS)

成立年份:2020

试点地点:瑞典北部 Boden-Luleå

氢气来源:工厂内电解获得绿氢

炼钢工艺:氢气直接还原 DRI – 电弧炉 EAF

产能(预计):2024年投入大规模生产、2030年可达500万吨

瑞典初创公司 H2 Green Steel 计划在瑞典北部的 Boden-Luleå 建造世界上第一座使用绿色氢的大型无化石炼钢厂。这将会动员价值约25亿欧元的投资,将创造10000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 

H2GS 的选址为无化石钢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可随时获得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廉价能源、优质铁矿石、Luleå 的大型海港以及世界领先的集群冶金和钢铁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

H2GS 氢气DRI 的工艺流程

HYBRIT:瑞典产业巨头联合测试氢气直接还原铁

项目:HYBRIT (Hydrogen Breakthrough Ironmaking Technology)

发起方:瑞典钢铁(SSAB),瑞典大瀑布电力(Vattenfall)和瑞典国有铁矿石生产商 LKAB

成立年份:2016年

试点地点:瑞典多地

氢气来源:电解获得绿氢

炼钢工艺:天然气直接还原铁、氢气直接还原铁 

产能:2025-2035年,HYBRIT 项目将进入实证阶段,进行小规模的工业生产;到2045年,SSAB 将达成实现非化石能源炼钢的目标。

传统工艺与HYBRIT工艺路线对比

在工厂正式落成后,HYBRIT 先使用天然气进行直接还原、并于去年5月开始使用氢气。在2到4周的活动中每小时生产约1吨直接还原铁。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会持续进行试点。另外,HYBRIT 也启动了氢气储存设施的试点,位于直接还原工厂旁,两者由管道链接。这个试点将于2022-2024年之间进行测试。

切换到纯氢气系统会显著改变原本工艺的热力学平衡,因此氢气必须在进入熔炉之前进行预热,而 HYBRIT 旨在通过电加热系统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氢气含量还会增加流经竖炉的气体体积和速度,并改变 DRI 的成分 HYBRIT 研究人员将研究这种铁的成分与天然气制成的 DRI 相比如何,以及它是否适合用于电弧炉。

与此同时,HYBRIT 正在探索生产用于直接还原铁工厂的铁矿石球团的替代方法。该工艺目前使用化石燃料,但 HYBRIT 已尝试使用造纸产生的生物油副产品,并计划测试以氢为基础的加热来制造颗粒。

SuSteel: 小规模进行氢等离子体熔融还原

项目:Susteel

发起方:voestalphine

成立年份:2016年

试点地点:瑞典

炼钢工艺:氢等离子体熔融还原 (HPSR)

SuSteel 的氢等离子体熔融还原(HPSR)在氢气通过中空石墨电极进入锥形反应器时使用电力将其切碎。这个过程在超过 20,000°C 的温度下产生氢原子、离子和分子流。等离子体熔化并还原精细研磨的铁矿石,形成液态钢池。不需要造粒,石墨电极向金属中添加的碳刚好足以形成粗钢,因此金属可以避免通过电弧炉而直接进行二次炼钢。SuSteel 在奥地利多纳维茨的试验工厂将于夏季开始运行,最终每批生产 50-100 公斤钢。

SuSteel 工艺流程 ©️ K1 MET

5.国内氢冶金发展与创新案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落实,大型钢铁集团开始积极布局。目前国内钢企在氢气炼钢的实践较早,但呈现规模小、试验性强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推广高炉富氢或气基竖炉还原工艺的钢企由于体量较小,信息披露有限,所以项目投产建成后的实际效果暂时未知。

气基竖炉氢气炼钢在近日相对于高炉富氢更为活跃,但所处阶段也较为早期,大部分处于筹建或签署合作意向阶段,但亮点在于大型钢企如宝钢和河钢集团在氢气炼钢路线上也计划加入气基竖炉阵营,并且选择的技术路线都更为先进,规划更为全面系统,这为后续钢铁企业在低碳转型方向上起到了指引作用。

我们初步整理了国内目前正在进行氢冶金相关的试点工作与创新。

宝武与中核:核能制氢+氢能冶金

核能制氢方面,早在2019年初,中国宝武就与中核集团和清华大学签订《核能-制氢-冶金耦合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核能制氢”技术,降低制氢成本,并与钢铁冶炼和煤化工耦合,实现钢铁行业 CO2超低排放和绿色制造。目前,中核集团已完成10NL/h制氢工艺的闭合运行,建成了制氢能力为100NL/h规模的台架,并实现86h连续运行。

河钢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氢气直接还原铁试点

2019年3月,河钢集团与2019年11月,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商定双方在氢冶金技术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利用世界最先进的制氢和氢还原技术,并联合中钢国际等机构研发、建设120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工程。该项目据称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最大规模的工业级氢冶金技术项目

2021年5月,河钢宣钢正式启动建设120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工程。项目采用 Energiron-ZR(零重整)技术,可替代传统高炉碳冶金工艺,预计年减碳幅度达60%。项目充分发挥张家口地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优势,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结合应用工业气体制氢和绿电电解水制氢,使用含氢量约70%的补充气源作为还原剂,生产1吨直接还原铁仅产生250kg CO2,同时对产生的 CO2进行选择性回收,并在下游工艺再利用,1吨产品产生的最终净排放量仅约125kg。同年7月底,河钢集团还投入运营了首批次30辆氢能重卡,打造钢铁生产氢能应用全产业链。

建龙集团:已正式投产氢冶金

中国第五大钢铁企业的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集团,也在开发氢冶金技术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19年9月,建龙集团启动建设年产30万吨的氢、煤混合熔融还原法生产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氢将通过焦炉煤气分离获得。

2021年4月13日凌晨4点20分,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成功出铁。这标志着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成功落地转化,国内传统的 “碳冶金” 向新型的 “氢冶金” 转变的关键技术被成功突破。目前内蒙古赛思普正在加紧生产。据了解,项目投产以来,企业日产高纯生铁1500吨至1800吨。该项目主导产品为高纯铸造生铁和超高纯铸造生铁,产品与常规高炉铁水比,它有低磷、低硫,低硅、低碳、低有害元素的优点。主要应用于风电、核电、高铁等高端铸件领域。

上海大学与兴国铸业公司:高炉喷吹纯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项目

2021年12月23日,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上海大学与昌黎县兴国精密机件有限公司(简称:兴国铸业)联合共建的氢冶金低碳技术研发试验系统建成并成功点火开始实验。在完成前期的全焦和富氧喷煤实验基础上,12月28日向40立方米的试验高炉中成功注入纯氢气,进入“以氢代碳”的富氢冶炼实验阶段。

这是继2019年11月11日德国杜伊斯堡的蒂森克虏伯钢厂正式启动纯氢气注入9号高炉、尝试“以氢代煤”作为高炉还原剂试验项目的全球首次报道之后,中国首次以纯氢为喷吹气源、进行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

“以氢代碳”冶炼试验实现了降低焦比10%以上,达到了减少CO2排放量10%以上和铁产量增加13%以上(大幅提高高炉利用系数),节能降碳效果显著,同时获得了钢铁生产中大规模安全使用氢气的经验。

6.观察与思考

减碳技术的进步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需要实现从单一技术创新到集成创新的转变。而钢铁行业的脱碳技术路径更是如此。

根据欧盟报告,欧洲钢铁制造行业的大多数脱碳技术已在 TRL 5-7 的阶段,需要一定的支持才能达到规模示范(即 TRL 9)。然而,考虑到钢铁厂规模和投入庞大,达到 TRL 9 并不意味着新技术达到与传统炼钢技术相同的成熟度。因此,欧盟提出,基于钢铁行业和技术特性,需要对 TRL 9 阶段之外的研发提供支持,以确保脱碳技术达到规模示范并进行产业化

就中国的情况来说,我们观察到,目前国内对于氢冶金的尝试均展露出规模小、实验性强的特点。除头部钢铁企业以外,我国多数钢铁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相对不完善,“产学研用”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仍在探索阶段。今年年初,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及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和科技力量,促进相关技术的规模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我们相信,在双碳目标引领、创造的优渥土壤中,这种融合、协同的创新活力将充分发挥其减排驱动力,而围绕产业低碳转型开展的多元共创也将是中国钢铁行业脱碳路径中高效的、创新的范式

在这一创新范式中,创新服务机构亦可在其中承担起极其重要的对接、催化、链接和平台搭建的职能,为进一步推动创新生态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SAAB

参考资料:

东方证劵《钢铁碳中和2:低碳冶金,“氢”来了》

European Commission 《Climate-neutral Steelmaking inEurope》

Goldman Sachs 《Carbonomics》

Green Steel for Europe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Roadmapping》

McKinsey & Co. 《Decarbonizationchallenge for steel》

RMI《培育清洁氢冶金价值链,打造完成生态圈》

中国环境报《氢能冶金能否助力钢铁绿色化》

中国氢能联盟《全球氢冶金发展专题报告》

https://bellona.org/news/climate-change/2021-03-hydrogen-in-steel-production-what-is-happening-in-europe-part-one

https://bellona.org/news/industrial-pollution/2021-05-hydrogen-in-steel-production-what-is-happening-in-europe-part-two

http://www.csteelnews.com/xwzx/jrrd/202109/t20210910_54739.html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pages/from-briefings-17-february-2022.html

http://www.kangxin.com/html/1/173/174/353/14903.html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319920347376

https://www.sklass.shu.edu.cn/info/1042/2664.html

“未来之家”这么酷:小龙虾盖房子、空气洗手液、地板自发电!

刚刚过去不久的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盛宴,还可称为一场大型潮物新品“种草机”: 从设计师款运动羽绒服到奥运村的同款按摩床……与生活相关的产品总能收割一波大众“尝新欲”。但让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冬奥会所展示的新设计和新技术,尤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化合后的实际应用,恰是为我们打样了一个“绿色生活”的范本。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听起来“高精尖”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技术与产品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在一个未来的“高科技可持续之家”中,到底可能出现一些什么令人惊喜的场景

冬奥会期间“火了”的智能按摩床,在“绿色奥运”理念之下,将在由冬奥村转化成的公寓、酒店中继续利用 ©️OFweek

零碳之家:自发电地板和空气洗手液

本届冬奥会上的“颜值担当”可能要数1.2万块光伏发电玻璃拼接而成的“冰丝带”。不过除了长相能打之外,这种宝石蓝色的特殊玻璃幕墙还是建筑承重部件,更可以通过吸收转化太阳能输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在长达数十年的生命周期中为场馆持久输送电力。该建筑体可谓当前“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简称 BIPV)的巨型应用的最新代表。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夜景外观 ©️中新社

大到被越来越多建筑物开始采用的 BIPV 、小到我们日常消杀用的洗手液,从“地板发电”到“空气洗衣”……虽然离迈入真正的“零碳之家”还有不小距离,种种创新案例让我们依然充满期待。

走两步就能发电的地板

光伏发电固然美好,但是地域光照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也限制了部分地区对这一技术的应用。一些研究者另辟蹊径,从更恒定的物质上找发电灵感。比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明出了一种木地板,通过对木材进行特殊处理,配合收集地板上的人类活动,实现为家庭供电

该创新的充电系统由两层经过处理的木材薄层组成,一层覆盖硅涂层,另一层嵌入金属离子,带电极的一层在下面。当人们走过地板时,电极会通过”摩擦电效应”而振动发电。

发电原理:当从轻木中去除稳定的木质素时,柔性纤维素层仍然存在(中间图示),然后挤压产生电压 ©️ETH Zurich

研究人员发现:该过程使木材产生的电流比普通木材自然产生的电流强 80 倍。实验数据显示:只需在 A4面积大小的木地板上反复按压摩擦几秒钟,地板的发电量就足够支撑整个家庭的 LED 照明系统。在该技术的早期展示阶段,实验室人员已做到仅通过在地板上走几步就能点亮台灯。

“史上最白”的白漆

美国普渡大学材料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超级白色涂料”,可以反射高达98%的太阳热量——相比之下,普通白漆只能反射80-85%。如果广泛地应用于屋顶和建筑物,这种新涂料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冷却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因为建筑运行最主要的碳排来源正来自于空调制热和制冷等供能。

普渡大学科学家向大家展示“最白白漆”的样本。 ©️Purdue

用‘脏空气”洁手、洗衣服

除了尽量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建筑和用电系统,在创新者引领的“零碳之家”中,常见家用日化用品甚至还可能承担起“负碳”的使命。

比如,美国纽约初创企业空气公司(Air Co.),开发了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之与水结合,然后借助可再生的太阳能来转化为纯乙醇的工艺

在新冠疫情前,Air Co. 主打产品是这一“阳光、空气、水”技术生产的充气伏特加酒。疫情爆发后,市场对含酒精消毒液的需求大增,而乙醇恰巧也是洗手液中的关键活性成分。Air Co.响应政府号召和社会需求,将全部产能转向生产洗手液。

Air Co.“二氧化碳”洗手液外包装 ©️Air Co.

而就在不久前,国际日化巨头联合利华也推出用碳捕捉技术收集到的工业二氧化碳制成的洗衣凝珠,让我们离“用‘脏空气’洗衣服”又更近了一步。

联合利华旗下的奥妙洗衣凝珠中的关键成分——表面活性剂由工业二氧化碳为生产原料 ©️Unilever

循环经济:3D打印小橘灯、小龙虾“再就业”

“一个人的垃圾,另一个人的宝藏”,这句话用来描述循环经济打造的家居空间非常应景。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reduce, reuse, recycle)下,创新团队以各种创新材料和商业模式让产品生命实现无限“续杯”。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咖啡胶囊

以一杯暖香的咖啡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是很多人理想的居家场景。近年来,胶囊咖啡由于可以很好保存咖啡的新鲜度,受到了全球各地消费者的热捧。但是胶囊包装也会产生大量塑料和铝废弃物,绝大多数通过焚烧或者填埋处理。

加拿大植物材料公司 Nexe Innovations 以植物基包装方案解决了这一美味和环境“两难”的问题,经过5年的测试,研制出了 NEXE 胶囊——以聚乳酸(PLA)和竹纤维以及其他几种可堆肥成分混合而成的包装材料。该材料可在35天内完全实现生物降解,甚至为土壤供给肥料,不断提供循环价值,可谓一款“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咖啡胶囊。

NEXE胶囊由3D打印技术制造,同样践行了“减量化”原作 ©️NEXE

餐余的新生:橘子皮3D 台灯

两三个橘子皮就能做成一盏台灯?位于意大利米兰的 Krill Design 做到了。其产品原材料所用的西西里橘子是当地盛产的水果。由于季节和产量的波动,“名产”橘子也常遭遇过剩浪费的情况。

Krill Design 团队通过循环重复利用过剩的橘子皮,将果皮中的纤维制成坚韧的纤维团,最终以3D 打印的方式制成了独特的循环材料“小橘灯” 。在灯的使用寿命完成后,灯身可以直接放入厨余或有机垃圾桶中回收,或成为家庭堆肥。

3D 橘子灯不仅实用、环保而且还凸显了意大利设计美学 

©️Krill Desig

小龙虾“再就业”

在中国,建造住宅的“大部头”建筑材料估计占建筑总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5%。因此,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从建材这一源头有所突破。

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两位毕业生提出了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思路。两位女性创始人受到英国多数水域受外来物种美国小龙虾入侵新闻的启发,研制出了以小龙虾壳制成的混凝土替代品。该新型材料的坚固性、可塑性都优于传统水泥混凝土,却几乎不会产生碳排,而且还成功将入侵物种转化为经济和环境效益

由入侵物种小龙虾的壳制成的纯天然建筑材料 ©️DEZEEN

至于小龙虾壳之外的其他部分,循环利用的方式或许是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小龙虾壳盖房子、小龙虾肉做美食,经济、环境和胃口一回赢“三次”。

撰文:姚异姚

参考资料:

Artico Report 2022

https://www.eco-business.com/zh-hans/news/the-coolest-sustainability-innovations-of-2021/

https://mpower.in-en.com/html/power-2402608.shtml

https://i.ifeng.com/c/8DnWaekbsqz

https://www.unilever.com/news/pres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1/world-first-laundry-capsule-in-market-made-from-industrial-carbon-emissions/

https://nexeinnovations.com/the-nexe-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