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告 | SDGs 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机遇: 民生保障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联合国在2015年通过的针对2016年至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其核心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从《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简称《进展报告》)中提取了5个关键领域——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教育普惠、民生保障、女性经济,与大家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本篇作为这个系列的第四篇,将着眼于民生保障的进展和机遇。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完善民生保障,打好“民生答卷”,是政府和国家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
如今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也在逐渐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努力将民生经济达到更高的台阶。
根据《进展报告》,“民生保障”的概念在不同的SDGs中均有体现,涵盖了营养健康、医疗卫生、就业保障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要领域。
人们对食物的消费观念不再仅限“吃得饱”,而是逐步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围绕 SDG 2,民生保障主要强调多项营养行动计划的同步实施,保障各年龄人群的食物和影响需求,实现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目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控制在7%和5%以下,提前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水平;同时,学生肥胖率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妇幼健康水平总体持续上升,儿童体质状况实现改善。

完善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民生生活质量的重要节点,也是围绕 SDG 3 展开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慢性病的防控,控制健康社会的影响因素,是提升全民健康的关键。

2018年,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艾滋病作为传染性疾病代表,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高达83.4%,治疗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准;同时,针对慢性病的综合防控,截止2018年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累计筛查了380万高危人群,较201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了2.6个百分点。

要保障民生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是一大关键指标。如何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重点群体的就业,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实施和执法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是民生保障围绕 SDG 8 的重点工作内容。

在2018年,全国城镇新政就业人数达到了1361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9%;2015至2018年,城乡残疾人的新增就业达130万人,新增培训212万人次。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底,全国相关部门审查的累计有效集体合同有175万份,覆盖了1.55亿职工。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基础要素。而其中的“住”层面,是保障另外三个要素的基石。民生保障围绕 SDG 11 的主要工作重点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落实,实现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持续性提高。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租房已分配1507万套,有3700多万困难群众入住,进2200万人领取了租赁补贴;同时,2015-2018年,中央政府安排下大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8714亿元,约有2600万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获得了该资金支持。

 
 
在分析了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与民生保障相关的产业政策之后,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探讨了可能存在的新的创业机遇和趋势:
1. 医药领域创新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国家对于医药领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防控与管治,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在医药的研发创新和探索;与此同时,对于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管理,包括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服务等,初创者们可以考虑从这些角度入手,在医疗产业链上的药物研发和全产业链管理上把握创新创业机遇。
2. 食品安全检测
民以食为天,如今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由“吃的饱”向“吃得好”转变,营养健康是很多消费者的首要考虑因素。创业者可以从食品领域的全产业链角度进行探索创新,包括采用绿色无害、有机营养的农产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食品透明化溯源和供应链追踪监测,保障食品能够快速安全的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3. 就业服务突破口
由今年疫情的影响,广大毕业生和社会人士面临着极具艰难的就业困境。面临该重大挑战,能够高效整合就业双边资源、对接雇主与从业者的平台将担起重要角色。在该领域有相关经验和资源的创业者,可以考虑搭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协助解决社会就业难题。
以上,是我们基于《进展报告》和国家文件的分析,对“民生保障”相关的创新创业机遇进行的挖掘和思考。
下篇我们将聚焦 SDGs 视角下“女性经济”的创新创业机遇,千万不要错过哦!

绿色改变世界,化工智创未来——2020“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拉开帷幕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寿生会长寄语:打造“主题超前、选手期待、世界关注、成果高端”的一流赛事,成为促进化工行业绿色高端发展的新生动能。

★ 2020年6月21日至10月15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和团队可通过大赛官网(http://plus.scip.com.cn)报名参赛并提交作品。
2020“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从左至右为亘将先生、陆子维先生、薛锋先生、孙建国先生、沙伟先生、张淳先生、吴海君先生、马静先生、杨朝先生、刘训峰先生、辛忠先生、范泽伟先生、陈伟明先生、周建辉先生、吕秀娟女士、王晓亮先生)
 6月21日,2020“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在上海国贸中心举行启动仪式,标志大赛正式开启新一届赛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化工学会向大赛启动发来贺信。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静、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朝、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君、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训峰、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淳、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法国商务投资署商务参赞沙伟(Xavier CHATTE-RUOLS)、荷兰驻沪总领事馆科技创新部官员范泽伟(Bartvan Hezewijk)等,为喻示萌发创新的“树苗”浇灌,启动大赛。

 
李寿生会长对本届大赛从更高的起点上全新启程表示祝贺,寄望大赛办成“主题超前、选手期待、世界关注、成果高端”的一流赛事,成为化工行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成为促进行业绿色高端发展的新生动能,为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化工科创发展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静主任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化工区始终坚持以绿色为重要导向,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正在加快建设的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将为各类创新团队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和出色的创业环境。
本届大赛将通过专设指定命题,有针对性地广泛征集创新解决方案或创业实践成果,为促进化学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大赛还设有法国、荷兰两个海外赛区。

 
 
辛忠副校长表达了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常态之下继续举办大赛的决心和信心,介绍了大赛作品征集方向新增“绿色化学化工+健康安全”的抗疫专项,同时提出要做好线上宣传、线上培训、线上评审的工作预案,并根据防疫形势变化安排好赛事流程,保障参赛人员健康安全。
启动仪式上,上海化工区向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协办单位颁发捐赠证书;大赛组委会向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专业机构的评委代表颁发聘书;法国商务投资署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会议还以视频展示形式回顾了2019首届大赛的总体情况和精彩集锦,并为部分获奖团队举行了落户仪式。

Previous
Next

 
中国化工学会在贺信中预祝大赛充分发挥选拔和激励作用,搭建更加开放、互动、共享、创新的交流平台,对促进化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助力我国成为化工创新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启动仪式由化工区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朱健主持。大赛组委会、评委会成员代表、首届获奖团队代表以及主办、协办、合作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仪式活动。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国、经营部、办公室、投资公司、企发公司有关人员参加活动。

本届大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苏伊士新创建、彤程公益基金会、法国商务投资署、Brightlands Chemelot Campus和Impact HubShanghai共同协办。大赛合作单位包括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朗盛化学(中国)有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沙索(中国)化学有限公司等。
本届大赛延续“绿色改变世界,化工智创未来”的主题,设置创业创新组和创业实践组,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和团队,征集在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智能制造、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创意类产品、创新性服务或创业实践项目,要求凸显更绿色的合成路径、反应条件和化学品设计理念。
本届大赛专设指定命题单元,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与提升、塑料回收利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应用、废弃物智能识别分类系统、危险化学品数据互通与共享等23项内容,有针对性地征集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创新解决方案或创业实践成果。
根据赛程安排,6月21日至10月15日,参赛团队可通过大赛网站(http://plus.scip.com.cn)报名参赛并提交作品,10月16日起进入海选、复赛、入围作品优化等阶段,决赛将于12月举行。获奖团队除奖金奖励外,还可参与为期一周的浸润式商务考察,在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获得免费工位办公机会,享受在上海化工区内开展研发、小试、中试等活动的相关扶持政策。

绿色改变世界,化工智创未来 — 2019“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 27个省市、101所高校、259支队伍参赛
★ 决赛53支队伍同场竞技,7支队伍争金角逐
★ SupergreenCO2团队凭“超临界CO2模压发泡制备大尺寸微孔聚合物轻量化材料成套装置开发”作品折桂[创业创新组]
★ 焕澄(上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团队携“绿色无机光学材料”作品问鼎[创业实践组]
★ 大赛特设法国赛区,Minorga团队作品获得一等奖

 

2019“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化学工业区、华东理工大学主办,苏伊士新创建、法国商务投资署、Impact Hub Shanghai协办。大赛旨在推进绿色化学化工发展,提高环境友好水平,并在绿色化学化工领域促进“产、学、研、用、资”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化学化工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化学化工行业国际竞争力。


 
2019年12月7日,2019“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成功举办。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法国驻华大使馆交通-环境-能源工业参赞司徒风出席决赛暨颁奖典礼并致辞。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淳、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代表大赛主办方致辞。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局副局长章永忠、金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喜林出席典礼。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应邀作主旨演讲。
 
 
 
市经信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技创业中心、金山区、奉贤区、化工区管委会、发展公司系统、管理单位及园区企业代表等出席决赛和颁奖典礼。
 
 
“这是上海化工区加快推进科创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打造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进程中的一场盛会,更将是促进化工园区和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实践标杆。”马静主任在致辞中说,同时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园区干事创业、实现梦想,为化工区的科创建设和创新发展增添无限生机与动力。”

 

傅向升副会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本次大赛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提出,“希望上海化工区把绿色化学化工大赛作为石化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打造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聚焦于绿色化学化工领域,发现和培养一批富有激情的创业团队和创新领军人才,为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创造空间,加大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本次大赛旨在为化学化工领域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竞技平台,创造一次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搭建一个风采风貌的展示舞台。”张淳总经理表示,并祝愿争金队伍赛出好成绩、赛出高水平、赛出新风采,祝愿所有决赛团队缔结友谊之桥、广交志同好友。
 
辛忠副校长再次解读了大赛主题“绿色改变世界,化工智创未来”,他指出,“大赛受到了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共259支团队热烈响应,法国赛区也吸引了多支初创团队报名参赛,充分显示了大家对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理念的认同,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对化学工业未来发展和高水平化学化工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大赛重点征集在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智能制造、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创意类产品和创新性服务,亦或开展的创业实践,凸显更绿色的合成路径、更绿色的反应条件、更绿色的化学品设计理念
通过海选、初赛、复赛和专家复审等多轮选拔,53支队伍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在12月7日上午的决赛评选之后,SupergreenCO2、同舟共济、创微、智能检测小卫士、焕澄(上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宥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慧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7支队伍晋级最终“争金”环节。
下午,经过精彩激烈比拼,创业创新组中,SupergreenCO2团队凭“超临界CO2模压发泡制备大尺寸微孔聚合物轻量化材料成套装置开发”作品折桂;创业实践组中,焕澄(上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团队携“绿色无机光学材料”作品问鼎。其他团队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在群英荟萃的赛场中,各支参赛团队的精彩表现和专业素养,以及许多精彩绝伦的创新成果和见解想法,都令专家评委和参会嘉宾印象深刻,对于绿色化工的创新潜力和石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也相信他们将成为在未来我国持续推进化学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次大赛特设法国赛区,在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以及Axelera产业集群等宣传推广,吸引了多支初创团队报名参赛。由法国“绿色化学”学会推荐的Minorga团队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将与创业实践组的前三名团队共同获得为期一周的浸润式商务考察,对有潜力的项目将进行加速孵化。

赛场花絮

2019“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
 
【创业创新组】
一等奖(1名):
团队:SupergreenCO2(华东理工大学)
作品:超临界CO2模压发泡制备大尺寸微孔聚合物轻量化材料成套装置开发
二等奖(2名):
1、  团队:同舟共济(同济大学)
作品:AMOLED显示用柔性基板专用材料的绿色合成及产业化
2、  团队:智能检测小卫士(华东理工大学
作品:管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与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等奖(4名):
1、  团队:创微(西安科技大学
作品:核电之眼—裂纹扩展监测领域领跑者
2、  团队:降糖贴剂团队(福州大学)
作品:胰岛素无痛给药先行者
3、  团队:纸可E绘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科技大学
作品:新一代多功能合成纸
4、  团队:复旦烯人石墨烯(复旦大学)
作品:石墨烯散热膜的制备及应用
优胜奖(5名):
1、  团队:敏尼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温敏型细胞培养膜的研发
2、  团队:大地重生
作品:高沙充填胶结剂
3、  团队:蔚蓝科技
作品:非电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及其装备
4、  团队:不只是紫根水葫芦
作品:基于紫根水葫芦废弃植株资源化利用的吸附剂制备与开发
5、  团队:氢动力
作品:H2动力——新型储氢系统开发应用领跑者
【创业实践组】
一等奖(1名):
团队:焕澄(上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作品:绿色无机光学材料
二等奖(2名):
1、  团队:上海慧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新型绿色环保、耐水解且效能稳定的有机无机杂化型钛系聚酯催化剂成果转化
2、  团队:上海宥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聚合物脱挥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的创新
三等奖(3名):
1、  团队: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作品:利用二氧化碳绿色低碳生产化学品
2、  团队:广州无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凤凰涅槃,利用“昆虫+微生物”开创环保新时代
3、  团队:上海载正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作品:一万吨/年聚苯醚项目
优胜奖(5名):
1、  团队:氢储(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镁基固态储氢车样车
2、  团队:上海鸿苗实业有限公司
作品:环境友好型水性无卤阻燃材料
3、  团队:宁波筑鸿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高浓度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研发及应用项目
4、  团队:武汉净燃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净燃清洁燃烧技术
5、  团队:杭化塑友新材料(杭州)有限公司
作品:绿色高性能抗静电新

来自影响力先行者的建议:Naps Techaphangam

在床上纺织用品领域工作了十余年,Naps Techaphangam 看到了酒店业者的痛点,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Circularity Co.,一家符合循环经济概念的高级床垫租赁公司,便由此应运而生。在 Naps 的带领下,Circularity Co. 的高级床垫租赁模式在东南亚和南亚的高级酒店行业里获得了验证。

“我认为你应该非常了解你的产业之后才开始应用循环经济。” Naps 如此说道。从 Circularity Co. 的商业模式出发,Naps 与我们分享了他对影响力创业和循环经济的认识。对于想尝试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的创业者们,Naps 提出了三个建议。

当人工智能遇上循环经济

(​图源:www.wsp.com)

循环经济与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然而,目前在国内似乎尚未见到任何结合两者的实际案例。
谷歌公司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联合撰写了报告《人工智能和循环经济:AI 是一种有助于加速步入循环经济的工具》,对人工智能和循环经济两大趋势的结合进行了探索,并以食物与消费性电子两大产业为例,从人工智能赋能、加速循环经济的实例应用和未来趋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在三个方面的贡献:设计循环产品、零件、和原料,助力循环经济商业模式,和优化循环模式基础设施。我们从报告中总结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启发创变者们从中发现新契机。

循环经济是什么?

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定义,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 
1. 从设计之初避免废弃和污染 
2. 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 
3. 促进自然系统再生
获取—制造—废弃”的线性生产模式是目前多数公司的选择,而循环经济旨在跳出这种模式,重新定义增长,并创造积极的全社会效益。

(图源: www.managementors.co.uk)

人工智能:循环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从三个层面促进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创新:
1. 设计循环产品、零件、和原料。
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等手段快速搭建原型,加速测试迭代,辅助设计过程,从而加速适合循环经济的新产品、组件和材料的开发。

(图源:roosboard.com)

 2. 助力循环经济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可以放大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的竞争实力,如产品的服务和租赁。结合来自产品和用户的实时和历史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定价和需求预测、智能库存管理来增加产品流通和资产利用率。
 3. 优化循环模式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分类和拆卸、再制造部件和回收材料的过程,帮助改进产品和材料“闭环”所需的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实例分析: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可持续

共享经验,合作双赢

人工智能加速电子元件的设计过程
创立于2010年的 Motivo 公司用人工智能优化集成电路的开发与制造。在传统的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设计、测试与迭代往往要耗时一年左右,设计越复杂,用于检查验证的时间也越冗长。即使在芯片制成进入市场后,也可能出现各种性能问题。对生产公司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困难,其原因之一在于芯片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手动干预。传统的纠错方式往往是通过调整参数来消除缺陷,但这一方法的效率并不高,因为调试者并没有从过往经验中学习,所采取的措施仅限于当前批次产品的即时处理。
Motivo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它不仅能根据过往的数据进行学习,还能进行预判,找出芯片可能存在的故障和其他潜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图源:Motivo 官网)

几次测试中,Motivo 公司表示,机器学习算法能有效的将芯片设计调试过程从一年缩短到几周,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同时,随着测试效率的提升,消耗的能量和废料也可以被大幅度减少,进而达到更可持续的目的。
从设计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主要的优势在于其计算能力与学习能力。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调试优化往往需要无数次的试错反复,寻找某种最优材料或配方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执行这些重复或相似的测试操作,并且在过程中快速学习,推算出合适的方案。这项优势节省了劳动力,提升了效率,更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材料的消耗,让公司与环境都受益,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助力循环经济商业模式

Stuffstr: 人工智能助力二手物品流转,助推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之一在于提升物品的使用率,减少能源、材料的浪费,而这需要公司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人们的消费观也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这一方式。但二手物品的交易与商场物品买卖不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定价折旧的波动性、监管的困难等使得实际交易比想象中复杂许多。
Stuffstr 公司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他们为消费者提供购买二手物品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鼓励消费者卖出闲置的物品,促进二手物品流通。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帮助预测产品在二手交易市场中的实时需求,确保消费者买进与卖出的商品都拥有合适的价格。这个解决方案还能根据反馈及时地调节销售策略,促进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易。
(图源:Stuffstr.com)
从运营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消费者洞察,它可以根据大数据对消费者人群进行细分,并根据需求变化来动态定价,有效减少商品的库存囤积,进而减少浪费。生活用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其实体量惊人,却常被忽略。如果二手交易市场等循环经济商业模式能借由人工智能更好地发展,这将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优化循环模式基础设施

ZenRobotics: 人工智能辅助分类,实现材料回收“闭环”
循环经济其中一个关键理念是实现材料和产品的有效回收利用,这需要通过技术对回收、再制造和循环利用提供支持,以及高效广泛的基础设施来进行收集、分类、分离和再分配。当前大环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有回收价值的物质从废物中分离并归类。分离效果越好,再利用和再制造的物料质量也就越高。
ZenRobotics 是第一家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运用到废物处理中的公司。他们使用摄像头与传感器获取并输入数据,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混合物料进行分类,并借由机器人处理废料,这一操作据称能达到98%的准确度。ZenRobotics 机器人所实现的废物高精度快速分离,为改善产品后续处理效率和实现可回收再利用的闭环提供了契机。
(图源:Recycling Magazine)
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在促进产品回收过程规模化,解决技术挑战方面也相当有潜力。例如在消费性电子产业,产品的回收往往非常繁琐、分散且劳动密集。技术上的复杂性也为回收的过程筑高了壁垒。人工智能的出现有望缓解这一现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相比起人工劳动力更易于大规模铺设,机器学习提高了分类分级过程中的客观性、敏捷性与准确性,也能够帮助降低评估和再制造的成本。

创变者可以怎么做?

随着能源、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也日益明显。在循环经济中,创造价值与消耗有限资源越来越脱钩。它向小型和大型组织、地方和全球组织、私营和公共组织展示了打造多样化和具包容性经济的潜力。循环经济的愿景在于构建一个适合未来的再生系统,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创业者们都将是构建这个系统的一员。 
人工智能是实现循环经济愿景的重要助推器。它在食品及消费性电子行业的成功实例表明,人工智能在循环经济中带来价值的机会并不局限于特定行业,而是在实现系统性转变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创变者,您可以着重思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图源:medium.com)

  • 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循环经济:以本文中提到的案例作为起点,认清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 数据的访问与共享权限:高质量数据收集是帮助人工智能做出精准决策的重要因素,除项目开源外,如何获得相关数据,也是需要与利益相关者们一同探寻的议题;
  • 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隐私与安全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时的常见问题——在获取过程中和使用数据时,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保护是开发者需要多加关注的环节。
人工智能与循环经济的结合将带来许多机遇与挑战。尽管现阶段已经有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的实例,若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重新调整设计整个经济系统”这样更为复杂的任务,则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现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这一风口,创变者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将事业结合人工智能,进而赋能转型循环经济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能。
参考资料:
1. 谷歌,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人工智能和循环经济:AI 是一种有助于加速步入循环经济的工具” 
2.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什么是循环经济”,https://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cn/%E5%BE%AA%E7%8E%AF%E7%BB%8F%E6%B5%8E/%E5%BE%AA%E7%8E%AF%E7%BB%8F%E6%B5%8E%E5%8E%9F%E5%88%99 
3. 36氪,“麦肯锡:半导体制造行业的高级分析,关注晶圆厂改革之路”,http://36kr.com/coop/toutiao/5069002.html?ktm_source=toutiao&tt_group_id=6403584433614192897&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博见Meetup+」Vol.4:一年3000万份外卖、300亿件快递,消费行业如何摆脱包装“塑”缚?

(图片来源网络)

线 Makeable  Impact Hub Shanghai 广
 46Meetup+

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包装、过度包装等话题一再被提及。在今年刚结束的两会中,不少代表也将目光投向绿色、可持续环保包装等议题。由于近几年外卖与电商的飞速发展,包装尤其是塑料包装几乎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外卖包装| 2018年上半年,中国三大外卖平台每天送出约3390万个外卖。这意味着每天至少同等数量的餐盒餐具被丢弃。一单典型的外卖包括两到三个塑料餐盒、一到两层塑料餐袋、一次性筷子,塑料汤匙、塑料汤杯等,有时还包括软饮的纸盒或塑料瓶。目前外卖交易中的餐盒包括PP餐盒、PS餐盒、纸质餐盒、铝箔餐盒等,其中大多在自然条件下不可降解
|电商快递|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电商成交量最大的国家——有超过40%的全球交易发生在中国。但是,随着电商的日益增加,塑料垃圾也随之扩大。2015年,有多达313亿包裹在全国范围内穿梭。这其中75亿包裹是塑料包裹,100亿纸箱,170亿米长的胶带用于包裹物品。根据国家邮政局估测,每年运送的包裹还在以50%的速度递增。

(图源:European Commission)

 
随着欧盟、加拿大、韩国等都开始逐步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中国也开始由限塑转向禁塑,如海南省就将在2020年12月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当然除了政策层面,生产者、消费者和各类平台机构都在尽力从各自的职能、视角出发助力塑料和包装问题的解决。
本场“博见 Meetup+”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绿色包装的现在和未来吧!

本 期 嘉 宾

 杨先其                                                                              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                                              亚太区终端市场及包装大师总监 

杨先其先生拥有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硕士双学位,曾就职于雅诗兰黛集团和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对包装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他于2012年加入陶氏,先后负责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大中华区价值链沟通管理、亚太区包装大师平台和可持续发展任务的策略制定、监督引导陶氏化学亚太区终端市场团队开发更优质的包装解决方案。2019年,他从陶氏借调到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 负责全球创新领域的项目投资。Alliance 由逾50家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已投入超过10亿美元,并承诺在未来5年内投入15亿美元,用以开发、部署和规模化解决方案,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并管理塑料废弃物,并推广针对废旧塑料的解决方案,包括重复利用、回收及循环利用塑料,防止塑料废弃物污染环境。

 

作为“包装大师”,杨先生为了推动绿色包装发展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观察到了国内绿色包装行业发展现状中的哪些问题和挑战?又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创新机遇呢?

费晓静                                                                             Impact hub Shanghai 联合创始人、运营合伙人 

从管理到咨询,晓静多年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领域经验来自于多家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及 NGO。本场活动中,晓静也将介绍 Impact Hub Shanghai 就可持续消费领域中包装行业所做的部分调研结果,并从行业平台机构和创新创业的视角分享洞察与建议。

活 动 详 情

2020年6月10()
78
线

报 名 填 写 表 单

如有疑问
可添加 Makeable 小博的同事 Host 
进行咨询

「博见Meetup+」主办方

来自影响力先行者的建议:Ingrid Kylstad

环境领域的影响力创业对社群带来的影响有多广泛?Ingrid Kylstad 认为,如果你是在环境领域创业,你就会发现,你带来的价值不止会影响到身边的群体,也会给遥远的社群带来帮助。

Ingrid 是 Katapult Ocean 的首席运营官。Katapult Ocean 是一个种子轮资金和创业加速器,专注于投资世界各地对于海洋生态有正面影响的初创企业。他们寻找世界各地正在为解决海洋问题而努力的创业者们并提供支持。

来听听 Ingrid 对 “影响力创业” 的定义,并从投资方的视角,给影响力创业者们提出的建议。